第七十七章 朝廷架构调整(一)(1 / 2)

“陛下,时候不早了,该回宫了。”骆养性轻声提醒。

崇祯点点头,转身向外走去。经过牢房时,他脚步一顿,看了眼跪在地上的刘梦谦和赵文方。

“把他们带去诏狱,好生审问。朕相信,他们还知道很多事。”

“是。”

走出昭狱,雨已经停了。月亮从云层中探出头来,洒下一片清冷的光芒。崇祯抬头望天,眼中闪过一丝疲惫。

“回宫吧。”崇祯轻声说道。

雨声淅沥,马车在泥泞的道路上缓缓前行。崇祯望着窗外模糊的夜色,眉头紧锁。

顾秉谦,这位前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在东南根基深厚。而周可言作为浙江都指挥使司指挥使,掌管着军户。这两人若真勾结在一起...

马车突然颠簸了一下,打断了崇祯的思绪。

军户制度早已腐朽不堪,不是逃亡就是沦为军官的私产。这样的局面下,军队这回事,我根本就没有控制权,任何改革都是空谈。

好在这两年,崇祯为他打造了一支精锐之师。但现在并非动手的时机。

锦州驻扎着整整三万精锐御林卫,天雄军损失近万人后只剩一万也在辽东。虎贲卫一万随张之极去了宣府平叛,京城仅剩一万虎贲卫。

这点兵力,不足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军户暴动。内忧未平,外患又起,局势不容有失。

更何况,仅凭两个人的供词就定罪周可言,证据还不够充分。

马车驶入乾清宫,崇祯立即唤来心腹太监。“去,给曹化淳送密信,让他暗查顾家。”

想起许显纯密报中提到,抓捕李元起时他曾喊“去找顾公子”。原来这顾公子就是顾秉谦之子顾台硕。

去年,这位在内阁当中书舍人的顾台硕突然辞官回了苏州。当时朝中传言纷纷,现在看来,其中必有蹊跷。

崇祯走到窗前,凝视着远处的灯火,心中思绪万千。

次日清晨,暴雨过后的紫禁城格外清爽。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芬芳,宫墙上的雨水还在滴落。

早朝上,大臣们行完跪拜礼。殿内烛火摇曳,映照着众人肃穆的面容。

“有事启奏。”崇祯开口,声音在大殿中回荡。

孙承宗第一个出列,他的官服还带着些许潮气:“陛下,这是天雄军伤亡抚恤的奏报。”

崇祯接过奏折一看,包括犒赏在内共需银两百万。他毫不犹豫道:“准了。”

王永光随即呈上湖广省新任官员名单,崇祯也一并批准。如今除了布政使、按察使和知府,其他官员任命都交由吏部处理。

徐光启这时出列,他的眼中闪着兴奋的光芒:“陛下,京城到迁安的水泥路已经完工。”

“已修到迁安了?”崇祯眼前一亮,放下手中的朱笔。

去年六月开始修建的这条水泥路,如今终于看到了成果。五百里路程,耗银五十万两。虽然成本不菲,但这条路的意义非凡。

“徐爱卿做得很好。”崇祯由衷赞赏。

突然,他站起身,目光如电,扫过群臣。大殿内顿时鸦雀无声,气氛凝重得仿佛能滴出水来。

檀香袅袅升起,在殿顶盘旋,却驱散不了这份沉重。殿外蝉鸣阵阵,更衬得殿内寂静可怖。

崇祯皇帝负手而立,目光如利剑般扫过殿中群臣。他的身形略显单薄,但那股凌厉的气势却让人不敢直视。

“三月南巡,五月归来。”他的声音很轻,却让在场每个人都心头一紧,“朕这一路走来,看到了什么?”

无人应答。

殿中寂静得连根针落地都能听见。群臣低着头,大气都不敢出。有人的衣襟已经被冷汗浸湿,却连擦拭的动作都不敢做。

崇祯缓步走下台阶,每一步都像是踩在群臣心上。他的目光在人群中逡巡,仿佛在寻找什么。

“湖广熟,天下足。这句话,想必诸位都听过。”他停顿片刻,“朕原以为会看到丰收的景象,会看到百姓安居乐业。”

张凤翔感觉到皇帝的目光落在自己身上,不由得浑身一颤。

“张爱卿。”崇祯走到他面前,“你可知何为观音土?”

张凤翔额头渗出冷汗:“回、回陛下,臣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