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的朱高炽,虽身形略显肥胖,行动不如常人那般敏捷,但他的内心却燃烧着一团炽热的火焰,满是坚定与无畏。
面对李景隆率领的50万大军,他没有丝毫退缩之意。他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北平城的安危,四弟的大业,都系于他一身。
朱高炽迅速调整状态,与军师道衍紧密配合。
他身披战甲,穿梭于城墙上,亲自鼓舞着士兵们的士气。他的声音洪亮有力,穿透了战场上的厮杀声,让每一个守城士兵都感受到了他的决心与勇气。
面对敌人一轮又一轮的疯狂进攻,朱高炽冷静指挥,巧妙应对。
他带领士兵们加固城墙防御,用滚石、热油等抵御敌人的攀爬。在他的带领下,那1万守军众志成城,犹如一道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硬生生地扛住了李景隆50万大军的猛烈攻击。
在这场惊心动魄的守城之战中,朱高炽展现出了远超常人的军事智慧与领导才能。他审时度势,精准地把握着每一次敌人进攻的破绽,及时做出调整。
哪怕敌人的攻势再凶猛,他也从未有过一丝慌乱,始终坚守着北平城,为四弟北上大宁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
“四弟历经艰辛,靖难之役大获全胜,终于登上皇位,开启了属于他的时代。
而朱高炽,作为嫡长子,凭借着自身的才德,毫无悬念地被册立为太子。打从这时起,朱高炽便在治国理政的舞台上崭露头角,他心怀苍生,以仁德为本,将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恰似现在的大哥,那份宽厚仁爱,如出一辙。
后面流传了一句戏称,说四弟是朱高炽的征北大将军。这玩笑话背后,实则藏着沉甸甸的信任与依赖。
要知道,大明刚刚历经战火洗礼,山河破碎,国库空虚,百废待兴。而四弟志在四方,常常御驾亲征,奔赴北方战场,为了巩固边疆、拓展疆土,在沙场上纵横驰骋。
这一来,整个国家的后方重担,就完完全全地压在了朱高炽一人肩头。
但他没有丝毫退缩,挺直脊梁,毅然挑起了这千钧重担。面对空虚的国库,朱高炽带着满朝文武百官,东奔西走,想尽办法开源节流。他仔细核查账目,削减不必要的开支,又积极推行一些利民的经济政策,鼓励商业发展,增加税收来源。
就这样,靠着一点一滴的努力,他硬是东拼西凑,按时凑齐了四弟五次征讨北方所需的巨额费用。
这还不算完,在稳固后方这件事上,朱高炽更是展现出了非凡的能力。他将朝堂事务处理得妥妥当当,协调各方关系,让文武百官各司其职,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百姓们在他的治理下,也能安居乐业,不受战乱侵扰。正是因为有朱高炽在后方全力支撑,四弟才能毫无后顾之忧地在北方战场冲锋陷阵,一次次凯旋而归。”
1秒记住114中文:www.。手机版阅读网址:.
<r 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