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朱瞻基(1 / 2)

“朱高炽登上皇位后,尽管深知弟弟朱高煦心怀不轨,却依旧秉持着仁义之心,未曾对其采取任何强硬手段,反而处处宽容以待。

可朱高煦全然不领这份情,心底的野心如野草般疯长。在朱高炽龙御归天之后,他自觉时机已到,竟妄图直接挑战侄子朱瞻基的皇位。

洪熙元年之后,宣德元年(1426年),朱高煦终于按捺不住内心的欲望,在驻守的山东乐安州公然发动叛乱。平日里,他表面上是个坐拥封地的藩王,实则一直在暗中囤积粮草、招募兵勇。他的护卫更是肆意妄为,四处抢掠百姓财物,一时间,民间怨声载道,百姓苦不堪言。

朝廷派出的使者多次查实他谋反的铁证,朱瞻基得知此事后,毅然决定御驾亲征。这场叔侄之间的对决,从一开始就注定无法以和平的方式落幕,一场腥风血雨即将来临。

朱高煦天真地以为,自己能够复刻当年“靖难之役”的辉煌,却严重低估了朱瞻基的实力。朱瞻基年少时便跟随祖父朱棣南征北战,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军事才能极为出众。而且,他在朝中也得到了大多数势力的支持,可谓是众望所归。

反观朱高煦,虽说作战勇猛,却毫无谋略可言,身边也缺乏得力的助手。双方实力相差悬殊,这场战争的结局从一开始就已毫无悬念。

宣德元年八月,朱瞻基率领军队迅速将朱高煦的驻地团团包围。朱高煦妄图发动突袭,突出重围,却一头撞进了朱瞻基早已精心布置好的天罗地网之中。战争并未持续太久,短短数月之后,朱高煦的叛乱便被彻底平定。

朱高煦被俘后,朱瞻基亲自押送他返回京城。

众人皆以为,念及血缘亲情,朱瞻基定会网开一面,至少会留下叔叔的性命。可事情的发展却大大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在押送途中,朱高煦不知是出于何种心态,竟然故意伸出腿绊倒了朱瞻基。这一鲁莽的举动,彻底点燃了朱瞻基心中的怒火,让他的恨意达到了顶点。

回到京城后,朱瞻基当机立断,下令将朱高煦装进一个巨大的铜缸之中,然后用熊熊烈火将其活活烤死。由此被称为瓦罐鸡王爷,这一残酷又震撼的刑罚,足以彰显朱瞻基对这位叔叔的怨恨之深。

然而,事情并未就此结束。朱瞻基深知“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的道理,认为仅仅处死朱高煦还不足以彻底消除隐患。于是,他又下达了一道令人震惊的命令——处死朱高煦的九个儿子。

这一决定,让朝廷上下一片哗然。有人觉得他太过冷酷无情,毕竟都是血脉相连的亲人;但也有人称赞他心狠手辣,行事果断,成大事就该不留后患。

朱高煦的叛乱最终以一场惨烈的悲剧收场。他自己被烈火烧死,九个儿子也未能逃过一劫,至此,朱高煦一脉彻底从历史的舞台上消失,不留一丝痕迹。

而朱瞻基则凭借这场胜利,成功巩固了自己的皇权。在他执政期间,明朝迎来了短暂却辉煌的“仁宣之治”,国家经济迅速复苏,社会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不过,他处理朱高煦一事时所展现出的冷酷手段,也让他背负了不少骂名,成为了后世之人争论不休的话题。”

朱樉长叹一声,神色凝重,缓缓开口:“权力的争斗,一旦卷入其中,便再无亲情容身之处。那看似光鲜的权谋背后,尽是人心的冷酷与无奈。”他的声音低沉,仿佛裹挟着岁月的沧桑,目光中满是对这段历史的唏嘘感慨。

听完朱樉的讲述,徐妙云的脸瞬间变得毫无血色,宛如被抽去了所有力气,身形摇摇欲坠。马皇后眼疾手快,赶忙上前扶住她,眼中满是心疼与关切。

“母后……”徐妙云带着哭腔,一头埋进马皇后怀里,悲恸的哭声在殿内回荡。此刻,她的心好似被无数细密的针深深刺入,痛意蔓延至全身。一想到儿子朱高炽未来可能遭遇的种种磨难,以及几个儿子之间那残酷的权力争斗,她只觉得万箭穿心,泪水再也不受控制地奔涌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