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七章 以工代赈(1 / 2)

“流民之中,以松纹、古定二县来得最多,除此之外,其他县城的人数约莫……”姚韫真拿着一本汇总的簿子,向方县令一五一十地报告起这次的流民分布和救助情况来。

方县令耐着性子听完,眼中涌上一丝慌乱,“这么多人啊?那、那现在能把他们招抚回乡去了吗?人多了,捕快衙役们都不好管。”

齐夫子这回没有反驳县令,只迟疑道:“可以是可以,不过如今流民还继续在往南江来,招抚的人回去路上若被抢了粮食,只怕还要再返回南江来。”

“坏了坏了,那得等流民来得差不多,咱们才能赶人走?这县城外岂不乌烟瘴气,本官等闲都不能出去逛逛了!”方县令抱怨。

方君寿摇摇头,“那倒不必,但眼下确不是最好的赶人契机,再等上两三日为佳。再有,爹您不是还要挑些老实本分的流民附籍在南江吗?如今他们来了没多久,暂时还瞧不出个所以然,多等两日,也好分辨。”

方县令后知后觉地想起原本的打算,“哦,还有附籍。既然如此,就让他们再待几日好了。大不了,本官把家丁也派点去城外维持安宁。”

姚韫真思索了会儿,提出一个建议,“大人,您若嫌弃人多聚集,怕出乱子,不如就从流民里召集些本分踏实的青壮,去帮着修缮修缮堤坝如何?以工代赈之法,素来便有,只是这样一来,难免要叫做工的流民借路县城而过。”

方县令是最不喜欢流民进县城的,怕出乱子,瞧着也心烦,姚韫真早前提出让他们去帮着修修城墙,因为要进入县城,被他否决了。

姚士弘捋捋胡须,破天荒地帮着说了一句,“大人,可行啊,流民的工钱相比较而言便宜许多,不征力役的情况下,再划算不过。而且,修缮堤坝的钱之前州府拨了一些,如此算来,别的工事倒不如修堤了,县衙里的银钱能省一点是一点啊。”

南江连续受灾两次,是不可能再向百姓征力役的,如此算来,让流民借道县城去做修缮的活儿,是最具性价比的。

钱嘛,他还出不起几个雇人的钱了?

方县令不屑一顾,刚打算开口,方君寿轻轻咳嗽一声,“城外青壮男子减少,想必纷争亦会少去许多。爹,您以为呢?”

咦?这倒不错,倘若让他们去修堤坝就能减少闹事风险的话,借个道未尝不可,最多让衙役们盯着紧些就是了。

方县令眼珠子转了转,点头同意下来,“嗯,那就让他们去修堤坝,省得城外出乱子。趁这个机会,也瞧瞧做工的人里有没有人本分、愿意留在南江的,顺道解决附籍的事情。侄女,你多操劳些,等这阵子忙过就好了。”

姚韫真颔首,又提起旁的事情来,“大人,流民如此之多,咱们得往上通报,让州府拨点款项来补贴,总靠县里的钱也不是个事儿啊。”

方府有钱,也不能回回都靠,拿出来多了,有心人得怀疑是不是贪污受贿了。

方县令听到她的话,不由得叹息一声,“唉,开仓放粮批得倒快,赈灾的钱就不好说了。上回就没批下来,咱们这位钦差……罢了罢了,不说这个,本官已经让人快马加鞭送折子去了。”

他的未尽之言,姚韫真并非不清楚。

自古以来,赈灾从来都是某些居心叵测之人发财的机会,遇上得力的好官,赈灾银子能发下来。

若遇见了贪赃枉法的人,那上行下效,层层盘剥,到县城里已经不剩多少了。

南江县并非受灾严重的县城,能分到的就更少。

话又说回来,受灾严重的县城,就真分到许多赈灾银两了么?

照她看,未必,否则松纹和古定的流民怎么会如此之多?

眼下,唯有盼着朝廷早点发现这个钦差的尸位素餐,赶紧换个人来掌事了。

姚韫真一面心中暗自祈祷,一面利索地去操持招募起以工代赈的事情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