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学期,按教学安排,主要是老师为我们讲授巴尔扎克、莫泊桑、大仲马、福楼拜的作品。
因为期中要交毕业论文,所以,对于那些论文准备得不充分的同学,上课已不专注。由于我和吴东方早已写好了毕业论文,所以听得还是很认真的。
巴尔扎克既是十九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又是一位写作命运奇特的幸运儿。
他小时候学习成绩不好,在一次一共只有35名学生参加的考试中,他竟名列第32位。因而父母和老师对他的未来不抱什么指望。
他大学毕业后先是进入律师事务所,不久便辞职而专心写作。
在一个贫民窟的阁楼上,他完成了处女作《克伦威尔》,但未获成功。后来与人合作从事滑稽小说和神怪小说的创作,不仅连连失败,而且负债累累,但他并未放弃。
他在书房中的拿破仑像下贴上了自己一生的座右铭:“我要用笔完成他用剑所没有完成的事业。”
巴尔扎克在生活中跌跌撞撞,但也正因为如此。他对生活的认识比一般作家更深刻。
1921年,他发表了长篇小说《朱安党人》,迈出了现实主义创作的第一步。
1931年出版的《驴皮计》,让他名声大震。
此后,他写出了90部小说。成为现代小说之父。
莫泊桑是十九世纪后半叶法国短篇小说巨匠,与契诃夫和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
他一生创作了三百多篇短篇小说和六部长篇小说,名声最高的是他的短篇小说《羊脂球》和《项链》。
莫泊桑的写作风格有鲜明的特征。一是他喜欢选取日常生活中的细小题材,以小见大。二是他善于精致的细节描写和人物塑造。三是他的作品结构和情节十分精巧。
大仲马一生创作了二百多部小说和戏剧,同时,也留下了二百多个私生子。
他的一生充满传奇。所以,他的作品也都带有冒险和传奇色彩,被称为“通俗小说之王。”
在大仲马的小说中,最著名的是《三个火枪手》、《二十年后》和《基度山伯爵》(又名《基度山恩仇记》。
其中尤以《基度山伯爵》对我影响最大。作品主人翁基度山的蒙冤、受难、狱中磨炼、勇敢而机智的复仇以及自我救赎,不仅让我深受感动和启迪,而且让我联想到自己的身世和使命。可是,也正因为如此,我没有将它作为自己毕业论文的选题,怕因此而影响自己的情绪和心态。同时,我对大仲马的崇敬和批判,也与讲课的老师有很大的区别,怕因此而影响论文的通过,为此,我选择了福楼拜。
我选择福楼拜也是有原因的。
他被誉为“自然主义文学的鼻租”和“西方现代小说的奠基者”,他的写作方式最为独特。
他不是像其他作家那样以“上帝的视角”进行全能式的叙述,而是非常冷静客观地进行表述,似乎见不到他的感情倾向——实际上是把感情倾向埋得很深,与读者形成共鸣。
他的作品让人看不出一点主观的编造,像是完全真实的新闻报道一样。这就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我最喜欢的是他的《包法利夫人》。
这部书讲过的是一个受过贵族教育的农家女爱玛的故事。她瞧不起当乡镇医生的丈夫包法利,梦想着传奇刺激的爱情。可是,她的两度偷情,不仅没有给她带来幸福,还使自己成为高利贷的盘剥对象。最后,她因负债累累而服毒自杀。
这看上去是一个桃色事件的题材,但作者感知到的是旁人难以涉及的敏感区域。他想揭示爱玛的悲剧,不仅仅是自身性格所致,而且是那个时代的缩影。
除了上课,同学们把更多的精力用在了毕业论文的完成和通过上。
毕业论文经过选题——形成初稿——导师沟通——学校审核这些步骤后,最后的重点是落在了答辩这个环节上。
答辩不仅仅是对论文的深入讨论,而且是对论文真实性的一种检查。如果作者是抄袭或请人代写的,那论文就会被枪毙,学位也不可能得到。这在巴黎四大是非常严格的。
我当时不愿为凯瑟琳代写,也主要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
我和吴东方在论文方面由于准备得比较充分,所以在答辩中顺利通过,也都得到了优秀的等级。
凯瑟琳得到了良好的等级,已经是欢天喜地了。
全班仅有一位同学,因涉嫌抄袭,论文答辩没有通过。
毕业论文通过后,还要举行隆重的学位授予仪式。
在仪式的许多环节中,最重要的是拨穗礼,就是把硕士帽的流苏从右边拨到左边(学士学位的流苏是黑的,硕士学位的流苏是蓝的)。
拨穗礼的意义既代表学校对学生毕业的认可,也象征着毕业生已经学有所成,可以展翅高飞了。
拨穗礼往往是学校的学位评定委员会**主持(有时也由校长或院长代替)。
我在被拨穗的那一刻,心情无比激动——这并不代表我身份一下子高贵了,而是我的努力学习得到了学校的认可,今后也有了新的施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