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大师解疑(1 / 2)

还我正义 梦清沐 1151 字 6个月前

凤山是屹立于江河市长江中的一个绿岛。岛上布满古树、寺庙和碑林。它四面环水,一桥通幽,可谓江中芙蓉。

凤山最有名的是定慧寺,它始建于东汉兴平年间,距今一千八百多年历史,是我国最早的寺庙之一。

定慧寺的明觉大师在佛教界享有盛名。这天上午,一位老者向寺院捐了十万元善款,指明要向明觉大师请教。明觉大师应允了。

明觉大师在方丈室一见老者,双手作揖:“善哉善哉,阿弥陀佛,看施主虽是期颐之年,仍容颜广大,色相端严,不知有何赐教?”

老者说:“老朽九十有二,今日面见大师,是想请你解我心中困惑,指点迷津。”

明觉大师说:“老衲看得出你心中有事,不妨说来听听,相互切蹉。”

老者首先问道:“佛门都讲禅定,那么,何为禅定?如何才能做到禅定?”

明觉平和地说:“佛也,觉也,心也。无禅不成佛,无佛不在定。妄念不生为禅,坐见本性为定。按照大乘佛教禅宗的经道,学佛修行者,必下苦功摄心坐禅,功力深厚便渐悟或顿悟,明心见性,乃进境界。”

老者又问:“佛教中十分强调‘空’的境界,既然一切皆空,那人们种种努力包括打坐念经又有什么意义呢?”

明觉大师微微一笑,拱手道:“你问到了佛门的最高境界,这也是常人最难理解和做到的。佛教讲空,既是境界,也是一种修炼,可以破除众生的执著、妄想、杂念、烦恼。经云: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自性如虚空,真妄在其中。悟彻本来体,一通一切通。坐禅念经,跪地拜佛,都是为了慢慢体会四相皆空、五蕴皆空、万物皆空的境界。这个‘空’,不是‘滞空’,而是‘毕竟空’,无色无空,亦色亦空,非真非俗,亦真亦俗。就像我们每个人,赤条条地来到人间,也一定会赤条条地离开人间。世上我们所能见到的一切,都会消失殆尽,这才能进入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明净世界。”

老者似懂非懂,频频颔首。看似犹豫再三,还是问出声来:“大师,如果一个人造了孽,或者他的后代造了孽,还有没有改过自新的机会?”

明觉大师回道:“依老衲看来,这是施主要面见我的主因。老衲如实相告,佛家不教法术,只是开悟。从因果的角度说,定业不可转,一个人造了什么业,就要去领所造的报应。但从因缘的角度来说,定业是可以转变的,乃是由于‘因’要变成‘果’,必须依靠缘来助成,因缘俱足,才能结果,而‘缘’既能改变‘因’,也能改变‘果’。人非圣贤,谁能无过,知过能改,便不为过。所以,即使是造孽深重的恶魔,只要能放下屠刀,也能立地成佛。‘屠刀’是指人的各种恶念、恶行和执著;‘立地’就是指要立信,且一定是正信。我知道施主向本寺作了布施,跪拜了佛主和菩萨,又让老衲来释疑,这都是你立信的开始,只要持之以恒,就能转化业力。”

老者听后,向明觉大师深鞠了一躬:“大师,受教了。如果我俩有缘,今后定会再次相见。”言罢,款款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