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白云庵的小师父(1 / 2)

三月桐子花 蔡垣 2759 字 2020-06-11

老何把马料袋里的两包东西,拿出来放在桌上,师太对妙惠说:‘妙常给我们带来了三百大洋,来解燃眉之急,妙惠妳收好了,妙青,不准对外说’。妙青回答说:‘是!’。

老何打开布包,把大洋按二十一垛,码了十五垛,点给妙惠。妙惠和惠青、看着这白花花的大洋,高兴得不得了。师太说:‘放到我房里的木箱里’。

妙惠很利落地兜起衣襟,把大洋全抹到衣兜里。师太哼了一声,‘这成啥体统?’。妙惠又重新把大洋放在桌上,规规矩矩,重新包了两包,抱在怀里走了。师太也拄着拐杖,跟着妙惠出了门。

老何总惦记着自己的马,先叫妙青找来瓦盆给马饮水,拿出自己带来的小簸箕,把马料和苞谷全抖了出来,只够今天吃了,还要准备以后的马料。

老何的肚子早就饿了,他问妙青:‘吃过晚饭没有’。妙青说:‘出家人午后不食,只有早饭和中饭,没有晚饭’。

老何看她还是个孩子,就说:‘我就不信,妳们出去化缘,走出去就中午了,妳回来,能空着肚子走回来’。妙青没有吭气,老何说:‘我还没有吃晚饭呢!,肚子饿了,我的干粮有点馊,你去用水把我的干粮煮一煮’。妙青说:‘我去问问大师姐’。

这时大师姐来了,妙青就说:‘施主说:他有干粮,馊了,想煮一煮’。妙惠说:‘我已经安排做饭了’。他还特别说:‘是焖的干饭’。

老何问:‘你们是吃干饭?还在稀饭?’。妙惠说:‘一年多了,没有吃过干饭,没有米,哪来干饭,把化缘来的饭,又回锅里熬成粥,大家分食’。

老何问:‘听妙青说,午后不食,没有晚饭,是真的吗?’。他皱着眉头说:‘大人可忍,小师父可就受罪了。我们那边儿,在庙里是吃两餐,午后不食,我们离县城有二十多里,出去办事儿,可能两头都赶不上饭,只好把午饭挪到下午’。

妙惠说:‘有戒律、过午不吃,在庙里只烧两次火’。

老何对妙青和妙惠说起观音阁的情况,靖南虽不算富足,但善男信女多,现在还重修了庙宇,只是人少,原来只有妙常一人,现在有两个人,也不算多’。

妙青接上话,她问:‘施主能带我去吗?’。妙惠说:‘原来妙云走时,就想带着妙青一块走的,师太不准,幸好未去,妙云都差点儿…’。她叹了口气,‘哎、如施主能将妙青带走,我们就又少了一张嘴。早晨一碗稀饭,中午两碗稀饭,你看这弱不禁风的样子,到那边总是比在这里好一些’。

老何没有思想准备,他说:‘路途遥远,就是骑马,也是十分辛苦,另外也不知道妙常的意思’。妙惠说:‘观音阁那么大,妙常怕是巴不得呢!,这次是骑着马去,骑马总比走路强,妙云都能走着去,她骑着马还去不得?,她与妙云甚是相投,到那里又多一个伴,她们高兴都来不及呢!’。

老何问:‘庙里就妳们几个人也不多嘛!’,妙青说:‘还有四个师姐在睡觉呢!,她们半夜就得起来,到很远的地方去化缘,现在就指靠她们呢!’。

老何叹了气,他说:‘这事儿呀,还得看看师太的意思’。妙惠说:‘师太也是这个意思呢’,沉默了一会、老何才答应,他问:‘骑马也很辛苦啊!,妙青妳受得了吗?’。妙青说:‘我骑累了,还不能走一会儿’。

妙青想要跟老何到靖南,她和妙惠都想知道观音阁的情况,老何就介绍说:‘观音阁离靖n县城有二十多里,坐落在陈家沟梯子岩山上,新庙还有几个月就修好了,依山而建,一进三层,错落有致…’。他讲完了观音阁,又来讲自己,‘我挨观音阁最近,不到半里地…’。妙惠问:‘梯子岩山上是不是很荒凉?,没有几家人呀!’。

老何说:‘是,方圆几十里地,只有几十家人’。妙青问:‘那化缘怎么办?’。老何说:‘观音阁香火旺,不用拿着碗,到街上去化缘,自有善男信女,把供品和施舍,送上山来,今日米一担、明日柴一挑,不会为化缘烦恼’。

老何就接着介绍起自己的家来,他说:‘我家有四个人,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是从重庆来养病的,一个小一点的姑娘,是逃难来的,一个男伢是避难来的,我们在山上开了二十多亩的荒地,筑了土墙围起来,不怕野兽来祸害,现在种了麦子,明年要打好几千斤呢?,我们都吃不完,收了麦子种苞谷,全用来喂猪。我养了马、牛、还养了两只母羊,生了四只小羊,养了两头母猪,刚生了二十四只猪崽,…’。他说起来,如数家珍,妙惠和妙青、都听得入了迷。

老何问起这里的米价,妙惠说:‘过去是五分一斤,一个大洋可买二十斤呢?,现在遭灾,米也贵了,一块钱,也就是买十斤米,庵里还住得有三个施主,家里拖家带口逃荒去了,老施主走不得,只能在家糠菜度日,师太可怜他们,就接到庵里,一天也是两碗稀饭,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呢!。

妙惠接着说:‘家里逃荒的,最近回来过年了,我想叫他们家里的男丁,出去买米,百里外,仍是五个大洋一百斤,我只要八十斤,挑一次,全家也可以吃几顿饱饭,这是两利的事儿’。

老何问:‘这是不是师太的意思?’。妙惠说:‘不是,不能让她知道,她是一心救苦救难,恨不得把钱都施舍给人家呢!’。老何说:‘出家人不贪财,但不积攒点香火钱也不行,妙常能把庙修起来,是老师太从前朝就开始积攒的。带来的那三百块钱,害怕还用不到秋后呢?’。

妙惠说:‘用到秋后没问题,要用到明年呢!以后,还是要去化缘,早上稀饭可吃了两碗,中午干饭可以吃饱,一人一天也就是一斤米,庙里有十来亩薄田,今后要收回,自己种,犁田做不了,可以请人,有些必用之物,香、纸、烛,要多备一些,有的施主来拜佛,祈福,路远不便携带,人家总要捐点香火钱,城里也要经常去,做佛事儿,总是有香火钱的’。

老何问:‘师太过去不做这些?’。‘哎’,妙惠叹了一口气,她说:‘人家不来请,她是不过问的,原来妙常在时,是这样,妙云在时,也是这样,庙里僧多粥少,她们也不为难师太,都走了’。

这时进来一个尼姑说:‘师姐饭好了’。妙惠说:‘端来吧!’。尼姑端来了一大碗米饭,一碗炒酸菜,一块霉豆腐。妙惠说:‘施主你慢用,妙青,你就在这里侍候,施主吃完了,妳收拾,把碗洗了’。

她说完就要走,老何说:‘现在天色短,吃完饭就黑了,这里我不熟,没有马料了,我想去找点马料’。妙惠说:‘这里就这个样子,我们就不留你了,明天准备一天,后天就上路。路上要带的东西,明天再说吧,妙青,一会儿你到下面吴家、张家看看,找点草料’。

妙青连忙答应:‘是’。等妙惠走了,妙青就把门关上,老何指着碗说:‘这碗真大’。妙青说:‘这是化缘的碗,化缘时、施主把碗拿到屋里去、是施主在家里盛好了再送到外面来,如果碗小了,人家施主给的饭就少了’。

老何说:‘施主给了,端着就回来,一天就化一碗饭?’。妙青笑了,她说:‘我们背有饭袋,把化缘来的饭,倒在饭袋里,再端着空碗到下一家’。

老何扒了几口饭,他把酸菜夹了一些到碗里来,再把米饭拨一半到菜碗里去,他要分一份饭给妙青吃。妙青用手指了指房门,她念道:‘哦!阿弥陀佛’。

看她的意思、是墙外有耳呢!,不要叫人家听到了。她说:‘施主,我们午后不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