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四章 潘三搅局(1 / 2)

古玩行述记 披雪楼主 1040 字 6个月前

作为拍卖活动的第一件拍品,这个选择就很有学问了。既不能是低档次,不招人眼球的东西,又不能上来就是重器,一下子就把参加活动来宾的情绪推到了最高峰,那就对整个拍卖过程的节奏造成了破坏性的冲击。

上来就品格鱼死网破,所有人的积极性都会受到影响,掏空了口袋里的钱,剩下的东西很可能绝大多数都会流拍。

这方面,全靠顾惜安的经验了。整个参拍器物的顺序全部是顾惜安定下来的,秋霁白全程没有参与其中。

这第一件清代雍正本朝外销瓷,一对珐琅彩料茶杯,就是顾惜安在数十件参拍器物中定下来的。

虽然不是官窑款的东西,但由于这是雍正本朝烧制的东西,在水平上并不比官窑差。更何况,雍正本朝的珐琅彩瓷器都在皇宫中使用,流落到民间的少之又少。能够有这么一件珐琅彩外销瓷作为研究标本,也是难能可贵了。更何况还是一对呢。

所以,当顾惜安宣布这对珐琅彩茶杯起拍价为二十万后,马上就有人出价了。

“二十五万!”

“三十万!”

“三十二万!”

“霁白!我记得你手里也有一只类似这样的小茶杯,当时你送给爸爸的时候,明明说价值十万左右,怎么今天这一对竟然出价到这么高了呢?”坐在秋霁白身边的李碧瑶,对现场参与这对茶杯竞拍人的行为感到迷惑。

不露声色地弯了弯嘴角,秋霁白小声地说道:“这就是古玩稀缺性造成的价格差。古董经过数百上千年的传承,能够完好无损保存下来的本来就不多,那成对、成套的东西就更少了,价格自然就高了。”

听完秋霁白的解释,李碧瑶又问道:“你说这对杯子能拍出去多少钱?”

摇摇头,秋霁白说道:“这个就不好说了。古董文玩的价格往往是因为个人喜好而定的。这对杯子不喜欢的人根本就不会出价儿,可喜欢的人就会当成宝贝。但我估计这对杯子的成交价应该在五十万上下的样子。”

果然,在秋霁白、李碧瑶两个人小声交流的时候,场上竞拍的人主要集中在两个人的身上。从这两个人的表现来看,都抱着势在必得的态度和对方硬刚上了。

最后,在那个年纪稍大些喊出了五十五万的价格后,才算落槌定音。

“霁白!你行啊!竟然把拍卖价格估算的这么准确。”端坐在秋霁白前面的吴煜耀,回头冲秋霁白说道。轻轻地一句话,又把秋霁白的见识在身边这些专家的心里有效地提升了一个层级。

这时,台上的顾惜安又推出了第二件拍品,五彩云龙纹盖罐。这也是顾惜安以自己的学识,安排的第二件拍品。

这件盖罐通高十公分、口径九公分、底径九点五公分。造型浑圆饱满,配以覆碟似盖。胎质细腻坚致,通体以白釉为地绘画青花五彩,色彩艳丽,纹饰繁密。唯一可惜的是,这只盖罐没有底款,不能定性为官窑。但从其做工、画工、表面包浆来看,定位在明万历本朝的民窑精品瓷器还是比较客观的。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也是和明代陶瓷发展历史背景有着很大的关系。明代江西景德镇的瓷器烧造技术,在宋,元的基础上又有了很大提高,制瓷工艺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当时景德镇已成为全国制瓷业的中心,除开设了官窑——“御窑厂”烧制御用器外,民窑也有很大发展,出现了“官民竟市”的欣欣向荣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