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七、八只白瓷青花小碗仔细鉴定后,秋霁白发现其中竟然有五只明代正德年间的青花焦叶纹的小碗。虽然是民窑烧制出来的民用瓷,但总体做工还不错,也算得上是民窑精品瓷了。最难得的是,距今五百多年的历史了,保存的还都比较完整。
其他的三只小碗年份不是很好,解放前后的东西,而且还是不是手绘的,是贴花的。
“秦大爷!我也不骗您,这几只碗还都不错,是明代正德本朝,景德镇烧造的。都是老百姓家里日常用的,五百多年的时间了,保存到现在确实不容易。”秋霁白实话实说地告诉秦姓老头。
“这么多年了。我还以为就几十年的东西呢。”老人家略微惊讶地说道。
点点头,秋霁白接着问道:“大爷!您这几只碗要卖吗?要是卖的话,我就给您出个价儿,您看合适不合适。”
“啥卖不卖的,你就看着给两个就行,回头够我买瓶好酒,和老哥几个抿一小口就行。”老人笑呵呵地说道。
秋霁白也被老人淳朴的话感动了,略微一思索,说道:“大爷!你看这样,这五只明代的小碗儿,我一只给您一千,一共就是五千块钱。这两只贴花的小碗儿,年头不多,我就不收了,您自己留着用吧!”
“五千?”老爷子也是吃惊不小,问道:“这几个破碗这么值钱吗?”
秋霁白点点头,说道:“明代的东西,能保存到现在不容易。一千一只是现在比较合理的价格,您看行不?”
“行!你给我三千,多了我不要。”老人家还是很豁达、开明的。
“那不行!大爷!咱们该怎么回事就怎么回事,我不能顶着骗老人的骂名过下半辈子不是!”秋霁白坦诚地说道。
点了点头,老人家和善地说道:“你是个好孩子啊!得!就听你的。”
秋霁白有数了五千块递给了老人,算是把这五只明代正德时期焦叶纹的青花小碗入手了。
前面收的一只香炉、一面镜子,两只喜字碗,再加上这五只青花小碗,八千多的成本,秋霁白待会北京也就是九千多块的出手价。说白了没什么利润,之所以这么做,也就是为了能让这些老东西、老物件能够留下来,传承下去。顺便自己也能赚点儿小钱儿。
现在自己这个古文化交流中心是真正的运营起来了,处处都用钱,小则几万,大则几十万,上百万的交易,总不能全靠李碧瑶的汽车销售门店支撑吧。
“诶!小伙子!你看我这个大盘子值钱不啊?”正在秋霁白装好了小碗,准备出门的时候。三个老头里面的那个陈姓老头,手里提着一只青花笔洗进门了。极为随意地把东西递到了秋霁白的面前。
“哎呦喂!大爷!您可小心着点儿,这东西可不得了。”秋霁白赶紧双手接过那只缠枝莲青花笔洗,仔细看了看。接着说道:“陈大爷!这是一只清代道光时期的笔洗,能留下来也挺难得的。我给您两千五百块钱,您觉得合适吗?”
“行啊!你要不来,我差点儿拿这东西给我孙子接尿用了。”老陈头笑着说道。
三家,收了几件东西,正好花了一万块。这也算是意外收获吧。
“大姨夫!您怎么上这来了。我这顿好找。”门口传来了一个天津口音的人在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