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三章 捡漏鉴宝(2 / 2)

古玩行述记 披雪楼主 1025 字 7个月前

主持人回头看了一眼组委会的作息,得到确认后,说道:“好!那我就和你说了。王安城先生参加这次捡漏儿比赛上交的东西是一块石头,我们评委会初步鉴定应该是一块翡翠原石。”

“对!不行吗?”张晨曦语气挺硬地问道。

“按原本的赛事规则,确实没有把翡翠原石列入,但刚刚经过组委会的研究,同意让这块原石进入下一轮捡漏儿鉴宝的环节。”主持人拿着话筒大声地说道,显然,这也是宣传的意向。

紧接着,主持人说道:“不过,这块原石要是进入下一轮鉴宝,那就要当场进行切割,看看里面到底有没有翡翠,如果有的话,也要看品质如何。不知道王安城先生同意当场切割吗?”

张晨曦点了点头,说道:“当然同意,不过,这个解石的环节必须要由专业的人来操作。”

“那是当然,我们廊坊古玩城也有经营翡翠的商家。这一点我们可以保证。”主持人肯定地说道。

等到张晨曦下来后,主持人马上就宣布最后的捡漏儿鉴定环节开始。

只见台上的五位专家,挨着个地对各自擅长的领域物件儿进行鉴定,并定价。一路听下来,十余件东西也都是几万块钱的水平,没有一件能够上十万的。这也不奇怪,毕竟古玩地摊上想要捡漏儿一件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国宝的东西,那是不现实的。

毕竟古玩地摊的摊主也都是行儿里人,他们的眼力也不是白给。或许对器物的年代鉴别上会有点儿出入,但他们出的价格绝对是只高不低。不好捡漏儿不说,就是那种国宝级的重器绝对不会跑过他们的眼睛。

接下里就是三幅书画作品了。前两件的鉴定结果是民国时期的天津、廊坊一代画师的作品,虽然有些市场价值,但也就是大几万,最多上十万的价格。

别说是秋霁白,就是其他人也没有太大的兴趣。毕竟书画作品在古玩行里并不是被热捧的门类,鉴定有难度,不容易交易,保存也是问题。

但另一件东西却让秋霁白心里一紧,专家竟然报出了,是晚清民国著名画家黄宾虹的山水大轴——《秋山图》,而且是真迹。

顿时引得台上台下所有人的轰动。都翘起脚来想要看看挂在台上那幅画的真容。

要知道黄宾虹可是中国传统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擅画山水,为山水画一代宗师。重视章法上的虚实、繁简、疏密的统一;用笔如作篆籀,洗耳恭听练凝重,遒劲有力,在行笔谨严处,有纵横奇峭之趣。所谓“黑、密、厚、重”的画风,正是他显著的特色。

在中国书画界,黄宾虹被定位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上承前启后的大家,以一种郁勃的意象和高华的气格当中,让人们感受到了中国民族文化精神的强大张力。

这样一位大师级别的作品,能够在小小的廊坊出现,这也让秋霁白为之一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