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秋霁白跟着顾惜安一起起身要走的时候,极为偶然地眼角一瞥,一件泛着微弱绿光的物件引起了他的注意。
“杨大爷!那边柜子上的东西能让我看看吗?”秋霁白停下脚步,指着那个闪光点,问道。
“啊!什么?在哪儿?”杨岭峰顺着秋霁白手指的方向看去,当他明白秋霁白说的是什么后,笑着回答道:“你是说那个蜡台啊!我们这儿最近因为拆迁,有时候会停电,我就找了个东西当蜡台。说实在的,这东西从哪儿来的,干什么用的,我也不知道。就是小时候家里就有了。”
一边说这话,杨岭峰一边把他嘴里说的蜡台取了下来,很随意地就递给了秋霁白。
“哇!”看到那件表面挂满了流淌凝固蜡油,好像一直的高足铜盘的器物,表情略带惊讶地说道:“霁白!你的眼睛真毒啊!这都能让你发现。”
“运气!干咱们这一行儿的往往运气起着决定作用。”秋霁白一边端详着手里的那只青铜“盘”,一边小声地说道。
“小伙子!这蜡台值钱吗?”也是看出来秋霁白两个人对这东西感兴趣,杨岭峰试探着问道。
点点头,秋霁白说道:“值钱!可这东西不能买卖。”
“不能买卖?我们家自己的东西也不能买卖吗?”听说值钱,又不能买卖,杨岭峰的老伴儿有点儿着急,插嘴问道。
“大娘!这件东西是东周晚期的青铜豆,说直接点儿,就是装菜用的一种盘子。”顾惜安对杨岭峰老两口解释道。
所谓的豆,出现于商代晚期,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最开始时是陶器,用于盛放黍稷,后演变为专门盛放腌菜、肉酱等调味品的器物。豆的造型类似高足盘,上部呈圆盘状,盘下有柄,柄下有圈足。商周时豆多浅腹,粗柄,无耳,无盖。
后来,随着青铜文化的盛行,夏、商、周的贵族大多青铜豆用于祭祀、朝聘、宴飨、丧葬等礼仪活动中的用器,其社会功能是用来代表使用者的身分地位和等极权力,即用以“明贵贱、辨等列”,这些被赋予特殊意义的青铜豆就上升到了青铜礼器级别了。
而在杨岭峰家里看到的这只青铜豆,高足,浅腹,粗柄,无耳,无盖,以及无纹饰、无铭文这些特征上来判断,这只豆也还就是古人的日常生活用具。
解释一番后,顾惜安最后说道:“这件东西是属于青铜器物。咱们国家文物保护法有明文规定,青铜器属于文物,不允许任何人私自买卖。所以,这件东西虽然在古玩行里有不低价格,但不允许买卖。”
“真不行啊?这可真是我们自己家的东西。”杨岭峰不死心地问道。
“自己家的东西也不能随便卖卖。”秋霁白笑着说道:“不过,我倒是有个折中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