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秋霁白的眼里,京味十足的《五行八作闹地坛》这个环节是最喜欢的。在庙会的控场中搭建“老北京人家”,堂屋内摆设着隔扇、条案、八仙桌、太师椅,堂屋外门墩、鱼缸、石榴树,重现北京四合院里的生活场景,市井生活趣味的一个剪影,很有意思,很能勾起自己对过去老胡同的记忆。
这里还有老北京吃的、穿的、用的以及耍手艺的、算命的等上百种行当职业,介绍了老北京上百种旧风旧俗,称得上是老北京风俗民情五行八作的真实写照。
“我说霁白!你怎么偏往这些地方跑呢?哪有那边的打罗敲鼓、舞狮子来的热闹啊!”罗翰当然对这些老东西、老场景不感兴趣,但他还是跟着秋霁白一块无聊地往前逛。实在没意思,就买了两根大肉串,边走边撸着。
微微一笑,秋霁白说道:“这些地方才有北京的味道,威风锣鼓、安塞腰鼓不是北京的。就连你吃的肉串也不是北京的。”
“哎呀!你管他是不是北京的呢,好看、热闹,好吃,能填饱肚子就行呗!”罗翰直来直去地说道。在他眼里,实实在在的才是最直接的享受。所谓的文化就和享受不挨着边儿。
“我说这肉串老香了,你来一串。”说着,罗翰就把手里拿着的另一根足有半米长的红柳烤肉,递给秋霁白。
“哎……人呢?”罗翰等着秋霁白接肉串,可秋霁白的人已经不在他身边了。用眼睛四处找了一圈,才发现秋霁白不知道什么时候在身后地一个摊位前蹲了下去。
罗翰凑过去一看,原来是一个卖老北京油茶的摊位。
“你喝这玩意儿呀?”罗翰出声问道。在他的印象里,秋霁白出门从不主动要吃什么,这回停在这个油茶摊位边儿,肯定是想要吃了。
“老板!来两碗。”没用罗翰说话,秋霁白就说道。
“好勒!两碗油茶,又香又甜又驱寒。”六十多岁的摊主一边动手从大锅中往大海碗里盛油茶,嘴里一边叨咕着。
所谓的油茶,北京人又称油炒面。用芝麻油或牛骨油把面粉炒熟,加白糖、桂花、芝麻仁、核桃仁,用开水冲泡,或者以锅熬煮后食用,是北京春、秋、冬季应时小吃,老人和孩子比较喜欢。
这油茶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在七十多年前,那场保家卫国的战争中,全国人民就是用这种炒面支援了在异国他乡抵抗外敌入侵的战斗。
接过老板递过来的大海碗,秋霁白递给罗翰一碗,说道:“你尝尝这个,这才是老北京的味儿呢。”
“哎……这话我爱听。”秋霁白的一句话,打开了摊主的话匣子,“北京人到了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本。你们可不能小瞧了我这油茶啊!我这可是老家儿传下来的老手艺,有用的材料都是一等一的好东西。还有这套家伙式儿,在我爷爷那辈儿就开始用了。”
看得出来,老板十分健谈。
秋霁白一边吹着滚烫的油茶,一边点头听着摊主的话。
罗翰可没兴趣听,喝了一口油茶,吐着被烫疼了舌头,说道:“味儿不错,喝完了咱们去那边瞧瞧。”
可秋霁白没搭理他,很感兴趣地问老板,“大爷!那这么说来,您这套家伙式儿可得小两百年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