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霁白点点头,说道:“你说的有道理。说白了就是古人所说的,‘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古董文玩鉴定确实是需要大量的实践积累的,尤其是古代字画。但我算是个特例吧。”
“你有什么特别的?”
“从小我就跟着收养我的刘爷爷生活。他老人家是一位在北京、天津还算是有些名气的画师,特别在古字画鉴定方面很有造诣。在老人家的影响下,我从小就对书画鉴定很感兴趣。老人建在的时候就特别重点地培养我这方面的能力,要求我记住三千位中国古代书画家的生平履历,行笔设色特点,以及流传下来的作品特征。”
“三千位?我的天哪!那你这脑袋不快赶上电脑了嘛!”
“呵呵!没那么夸张。所谓的记住三千位画家的信息,也不是一点不漏地记住。现在我们能在市面上经常看到的作品,无论是真迹还是临摹的,也不会超过五百位。经常看,经常上手,逐渐就在头脑里整理出一个系统的书画鉴定数据库。有了这个概念,鉴别起作品真伪就相对容易很多了。况且,鉴定书画也不光是看行笔设色,也要看纸张、绢帛、印泥,以及装裱特征符不符合当时的时代特征。嗯……总的来说,多看、多摸这个行业也没有你想想的那么难。”
“哇!你好厉害呀!”
听完秋季班的讲述,李碧瑶瞬间就变成了他的小迷妹,眼睛里满是惊喜和崇拜。
“你上次鉴定那幅齐白石《老来少》的时候,怎么就那么自信呢?”
淡然一笑,秋霁白说道:“书画鉴定不像是瓷器、铜器等其他类别的古董鉴定门类,可以通过观察表面包浆、皮克,或者是当时的生产工艺来鉴别。这个相对容易一些,因为同时期的器物,生产工艺特征大体相同,只是存在区域风格的不同。比方说,战汉以前,铜器用的都是青铜,突然出现了一个战汉风格的黄铜,或者是紫铜的器物,那绝对是假的。因为当时没有这种材料。而书画这一个门类的鉴定,就要复杂的多,除了要熟悉那个时期用的什么纸张、绢帛,什么笔、墨、印泥等,更重要的是要了解不同画家、书法家行笔、用墨、设色的特点。要知道,对于一个不懂书画的人来说,这里面的差异是相当细微的。所以,鉴别起来也是相当困难的。”
“哦!你说的太深奥了。不过我听明白了。”
李碧瑶点头说道。
“其实,也没什么深奥的。在成年累月的积累下,眼力也就在不断的增长。就好比汽车一样,那辆是宝马,什么是奔驰,卖汽车的人一眼就能认出来。书画作品鉴定也是一样,一幅作品摆在面前,第一眼就能感受到扑面而来作者的信息,然后,再从细微处观察真伪。另外,书画鉴定行业有这样的一个共识,那就是几乎每一幅作品在鉴定的时候,都存在争议。只要是绝大多数人认为是真迹,那么这幅作品就可以被视为真迹。而提出异议的人也只能保留意见。”
“啊!哪像你前两天鉴定的那幅齐白石的画,也可能被其他人鉴定为仿品了?”
“肯定的。不过,我相信绝大多数尊重书画历史的专家,还是会同意我的观点的。”
秋霁白自信的态度,让李碧婷把心放下了。
不知不觉中,两个人已经走出去很远的路了,以至于到了什么地方都不知道了。
“诶!这里有一家酒吧,我们进去坐坐吧。”
显然,李碧瑶不想回去那么早,毕竟现在也只有七点多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