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民富国强”这句话却将国体定义为“以民为本”,将民生放在皇权之前,这是与皇权统治思想向左的。
换句话说,这句话在当今大明犯了政治思想上的错误。
毫不夸张说,幸亏提出这句话的人是李文和,否则若是一名普通的士子书生提出这种主张,那是可不得了。
要知道,老朱陛下在思想禁锢这方面,尤其是针对孟子那些著作,那可是下了狠手的。
洪武三年,老朱读《孟子》读到“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句时说道:这不是臣子该说的话,于是竟把亚圣孟子撤出孔庙。
虽然后来恢复配享,但仍命当时儒臣刘三吾等学士修《孟子节文》。
把《尽心篇》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梁惠王》篇“国人皆曰贤”,“国人皆曰可杀”一章;“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和《离娄篇》“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一章;《万章篇》“天与贤则与贤”一章;“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以及类似的“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等八十五条,不合“名教”的话,全部删掉,命“自今八十五条之内,课士不以命题,科举不以取士”。
《孟子》于是只剩下一百七十多条,刻板颁行全国学校。
此刻李祺提出来的思想,分明就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正因为这样,刘琏压根不敢妄言,一副讳莫言深的模样。
或许他心中还在猜测,猜测这句话会不会出自某个刚刚踏足仕途的年轻士人的口,被李祺给听到了。
毕竟只有那些初出茅庐、满腔热血的士人,才会因为年轻的关系,桀骜不驯地无视高高在上的皇权,在最基层的百姓放在首位,直到若干年过去,在官场摸爬滚打,他们才会逐渐领悟到,他们这些官员存在的意义,并未是为了给百姓谋福,而是协助皇权来统治这个国家的百姓。
这一点,刘琏早就从他爹刘伯温口中得知了。
至于李祺李文和,怎么会沾染上孟子思想,确实让人匪夷所思。
1秒记住114中文:www.。手机版阅读网址:.
<r 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