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到周家的院子里,就看到周宁东拿着一本书,在和萧行之讨论什么。
两人坐在丝瓜架的阴影下,大多是周宁东在说,萧行之只偶尔蹦出几个字来。
听到踩碎干草的声音,两人一同望了过来,清如朝他们福了福礼,问萧行之,“你们在聊什么,我没打扰到吧?”
萧行之摇了摇头,“没有,就一地理问题,现在你没事的话,咱们就回家去。”
周宁东跟着站起来,想要亲自送他们离开,清如好奇问他,“你们考试还有考地理方面的问题?”
“是有涉及到民生问题,地理人文还有当地的风俗情况,都要了解才行,至少不能让自己的文章读起来太过泛泛而谈。”
清如恍然大悟,这不就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古代版本么,点了点头,“说得极有理,那你们一直在读书,对这方面,该怎么办?”
周宁东温声解说,“我们夫子的建议是,多去游学,最好能跟着教导的夫子和同窗一起,见识广了感悟就深了。”
清如猛然想起,确实是有这么一回事,但周宁东并没有说全,跟着夫子去游学,很大部分还是得维持学术间的交际才行。
其实在她看过的古代电视剧对书生的描述总是会带着一定的酸儒气息和顽固不堪的教条,但实际上,在她看过的书籍中,古代书生的交际反而是最经常的。
这就是为什么读书要这么耗费钱了,绝大部分就是花费在交际上,请客吃饭还算是小的呢,更多的是去那些交际场所,比如风化场所比如游学。
如果周宁东不去参加这种所谓的游学,感悟不感悟的她是没法保证,但考试的内部资料他是一定得不到的。
这就是为什么王家请的西席先生能有前二十名的范文,而其他人则是没有的主要原因了。
清如跟着发表了一句感叹,“做学问最是忌讳闭门造车,宁东哥你打算什么时候出去游学?”
周宁东愣住,他惭愧的说道:“实不相瞒,我现在还没有下定决心。”
别人的事,她不好干涉太过,“宁东哥想必是有什么想法,也是,你还年轻,考学的事,稳扎稳打才是对的,相信不管你做什么决定,周家都会理解你的。”
几步路很快就到了,萧行之扶着清如上了马车,和周宁东道别后,便进入车厢,马车缓缓离开。
等出了村口,清如终究是憋不住,蹙眉摇头,“宁东哥现在的心态不行,我担心长此以往,三年后还得重来一次。”
萧行之纳闷,“怎么你会这么关心他的考学?”
“小丘村得再出一个秀才以上的读书人才行,我身边认识的,最有机会的,便是周家的子孙了。”
说完还轻轻叹了一口气,“想当初,我还考虑过教导三柱他们几个呢,现在看来,是我过于天真了。
前途漫漫,追根究底,小丘村缺了一座学堂一个夫子。”
如果可以,她很想改变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