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了城里的医馆,郑老大夫刚好带着药童在跟人诊脉,这次和之前不一样的是,诊脉的是药童。
清如大吃一惊,“这孩子这么小就开始给人看病了?”
郑老大夫老神在在的摸了摸自己的胡须,理所当然的点头,“不小了,已经十二岁了。”
清如:“……”
都说现代的孩子不容易,古代的孩子更不容易。
清如好奇的问,“这孩子年纪这么小,三百千可都认全了?”
那药童听到这问题,嘟了嘟嘴表示不乐意了,可他得做到稳重,因此只能隐忍不发。
倒是老郑大夫哈哈大笑,“一看你就是个外行的,做我们这行的,可比那些酸儒要学的多多了。”
清如一脸虚心请教的样子,看得老郑大夫更是满意,当然,最满意的是,清如带来的美酒。
就是有了这些酒,他才会施舍的多说了一些。
“别看这孩子平常只做捡药草的工作,他一大早就得起来背诵四书五经,晚上就得背诵《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本草经》,你说他现在能认得多少字?”
清如真是震惊到下巴都要掉了,“为什么四书五经也要背诵,他们又不科考!”
这次换老郑大夫不乐意了,“四书五经肯定是要学的,老祖宗规定的,我们不能随便更改的,学医本来就是没有走捷径的。”
清如瞪大眼睛看着十二岁的药童,心里惊诧极了,“这孩子四书五经都学会了?”
天才吧,一定是!
老郑大夫摇了摇头,“是会背了,但还理解不来,现在医馆有空的时候,我会给他讲解一二。”
但医馆其实是很忙碌的,所以可以说,大部分还是得靠自学,多背多看多学,真的就如同老郑大夫说的,学医没有捷径。
清如听到他说到《本草经》,连忙拿过书本过来,虚心下问,“郑大夫,您能帮我讲解一二吗,我就想认识几种草药的区别。”
原以为要说服老郑大夫是会费许多功夫的,没能意料到,他只不过是思考了一会儿,就探了头过来,“你就说,是要问哪几种,总不会要问我如何炮制草药吧?”
“怎么会呢,”清如笑了笑,“炮制的手艺,那是药农吃饭的家伙,即使给钱,他们也不一定乐意教啊。”
这个时候,小药童已经诊完脉,写完病例特征,包括如何下药,做完这一切,便恭敬的退到一边,换师傅重新诊一遍。
郑老大夫诊脉的速度要快很多,他手一放开,眼神就开始示意学徒讲述他自身的看法。
第一次看到这么小的医生,清如真的感到非常惊奇,一边听对方一板一眼的叙述病者的症状,一边则是观察医馆屋内的其他病人。
这个时候的医馆,所有人均是以医者为中心,不敢打乱也不敢喧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