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匠本就是吃的手艺活,除非清如庄子里有卖身过来当奴仆的手艺人,否则是很难有自学成材的手艺人的。
三柱的爹当初也是去山上拜师学艺,才得来的一身本事,所以村里的人才会对他教导吴大智的行为表示惊讶,大家都在说吴大智可真是赚到了,全都是托了他姐姐的福气。
两人在第一进院的垂花门分开,清如进了内院,直奔西耳房的书房而去。
西耳房被她给隔了开来,一间当书房,一间当洗漱用的浴室,至于茅厕则是安排在了东耳房,盖因东耳房临近穿堂,后院的丫鬟每天起床后,经过穿堂来到东耳房打扫就比较方便,不会打扰到主人的休息。
见她进了书房,春柳便去准备了橘皮茶,一般晚上,清如是不喝茶,喝的大多是枸杞红枣陈皮之类的养生茶。
丫鬟跟着她这段时间以来,差不多也能摸清了太太的喜好。
春柳端来陈皮茶,就看到太太在裁剪宣纸,她将端盘放下,询问,“太太,需要我来裁剪么?”
平常也只见太太动手做些里衣,其他针线活都是交给丫鬟来做的,所以每次看到太太拿着裁剪工具,春柳都担心太太会不小心伤到自己的手。
清如乐得有人帮忙,就将宣纸和工具推给春柳,“你就按照这个大小来裁剪,不用急,小心一点,别扎到手了。”
有了春柳在一旁帮忙,清如就能空出手来写那些简单的,日常用到的对话,更多的是,介绍自己酒的几句台词。
写字用的是自制的羽毛笔,这是她和萧行之试了几次,才成功做出可书写顺滑的羽毛笔。
当初她在收集羽毛的时候,因为一开始就拿着羽毛在炒热的砂子里烫过,做出来的羽毛笔气味挺大的,清如实在忍受不了,第一批就这样直接扔掉了。
还是后来郝郭氏看到了,说了一个小窍门,羽毛放在蒸笼里蒸过,就没有气味了。
有了这个诀窍,清如第二次制作羽毛笔就顺利多了。
羽毛笔虽然好写,但得时不时的蘸墨水才行,所以清如只有在书房才会用羽毛笔。
在卧房里用的还是毛笔和炭笔比较多。
她先在草稿纸上过了一遍,再将写好的誊到宣纸上来,等写完,夜已深了,春榆过来询问需要热水澡不,清如想着明天要上梁,总是要有个仪式感才行,便强撑着眼皮,叫了一桶热水过来。
折腾完已经是半夜了,清如庆幸早先做了许多干发帽出来,不然这时候还得枯坐到天明等头发干,那可真是一件悲催的事。
是夜很快就过去。
三月十三,清早。
清如听到外院传来断断续续的吆喝声,她爬起来,掀开帷幔,询问外间的丫鬟,“庄子里在忙什么?”
“回禀太太,郝庄头安排人载酒坛到大船上。”
一听到是这事,清如立马坐不住了,她打算跟着去码头走一遭,顺便见见李映雪,想问问他们李家村有没有木匠。
五百个桶不是小数目,除了动员自己庄子里的木工,还有小丘村的几个人,清如只能将目光放到了外村来。
李家村离她的庄子近,清如自然优先考虑到李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