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李映雪的语气中,清如可以感受到对方真诚的谢意,她笑了笑,并不敢揽功,回了句,“当时李姑娘帮我很多的,庄子的事也都是你一手在帮忙的,没有你,就没有我现在的酿酒坊,清如该感谢你才对。”
李映雪笑着摇头,“行了,我们两人这谢意推来推去,就要惹人笑话了,以后你要是有什么需要帮忙的,跟我说一声就行。”
这话说的很实在的,从今天清如去李家找李映雪,李家二话不说就派一个小厮来带路,说明了李家是很赞同李映雪和清如交往亲密的。
明明清如就来过李映雪的庄子,也识得路,但对方这么一微小的细节,却让清如心里如沐春风。
做生意就是喜欢这样的,两人处在同等地位,合作起来才会快乐。
她又忍不住想到了程家,现在程家每个月仍然是在她这边进七十坛琼华酒,三十坛橘子酒,看似合作得不错,但清如担忧的是,要真是有流民涌了进来,粮价肯定会涨,到时她这琼华酒的价格肯定也会跟着涨。
就是不知道福满楼那边会是怎么一个态度。
所以她不会将生意的收入全压在福门楼这边,最好的办法就是自产自销,这个时候,有一个庄子就显得尤为重要。
庄子本来就是水稻和冬小麦交替着种,所以她的原料以后不缺稻谷和小麦。
而蜀黍对地的环境要求不高,贫瘠地方也可以种得活,她林地下面还有一大片空地,今年就可以开辟一片地来种蜀黍。
至于玉米,得了,现在不知道有没有传到大商了,但她还是比较有信心的,毕竟辣椒花生都有了,没道理玉米还不出现。就是得南下去沿海地带寻找,这个就麻烦了一点。
直觉告诉她,土豆番薯玉米最大可能是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几个落脚点,比如南海、刺桐、明州、姑苏或者余杭等。
不管怎么说,早一点找到这些农作物,对农家来说,就是救命的事,宜早不宜迟。
她们两人先去看的是李映雪起的酿酒坊,这里开工比环河庄子来的早,到现在已经在进行收尾的阶段了。
清如就看到已经有大大小小的酒坛和酒缸排列整齐的放置在各个角落里。
她心里再次对李映雪的大手笔给镇住了,按理来说,李映雪是第一次接触酿酒的行业,在不能确定会不会大卖之前,是不该这么大手大脚的,倘若酿出来的酒没有销量,换作是寻常人家就赔的底都没了。
从侧面也可以看得出来,李家的家底还是挺深厚的。
李映雪带着她来到了一个用木栏围着的空地,指着里面的通道介绍,“里面就是酒窖,但因为还没整理干净,就先不带你下去了。”
“看这入口,酒窖的场地该是很大。”
清如内心啧啧称奇,土豪就是土豪,随便一划拉,地方都比自己来得大。
听到她这样说,李映雪抿着嘴笑了笑,“既然都开挖了,就全都做到最好,要是用不了这么大的场地,其他地方用来存储物品也是不错的。”
清如听了跟着点头,“是这样没错,我也是这样想的。”
酿酒需要大量的原材料,这些原材料的存放肯定也要占一部分的面积,酒窖都挖了,顺带着地窖也跟着做起来,省得以后重新施工,影响到酒窖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