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了,有利也有弊。
刘锡命以一介侍读的身份,冒然弹劾朝中大臣,而且是首辅这样的官员,对他不满的人也多出来不少,上朝之时指指点点的更是不尽其数,让他有些烦不胜烦。
温体仁倒台,楚党等人更是欢欣鼓舞,如今东林党已经率先被清扫出局,那么杨嗣昌入阁的可能性岂不是大增。
然而事情很快又遇到了难题,自杨嗣昌担任兵部尚书以来,崇祯日常问对尽皆对答如流,因此崇祯对他倒是很满意。
在楚党稍稍派人吹了吹口风之后,崇祯当即便要廷推杨嗣昌入阁,主持剿匪大事。
可惜的是,朝中上下除了楚党之外,全都对此十分抵触。
东林中人更是抓住杨嗣昌还应该丁忧为由,坚决反对夺情入阁。
刘锡命也是第一次见识到了明朝的这种政治斗争,更是深刻地体会到了明朝皇帝多位碌碌无为之主的原因。
无他,权力太小而已。
就拿这次崇祯想要廷推杨嗣昌入阁一事,按说任免宰相,本就该由皇帝决定。
但是明朝可不这样,不止廷推要让朝臣们信服,就连几个关键岗位也必须全数赞同才行。
这次就是因为吏部给事中张辰认为杨嗣昌夺情于朝廷规矩不合,硬撑着不肯在吏部上奏皇帝的推荐书上署名。
按照制度,吏部给事中不予署名,这份报告就出不了吏部,结果杨嗣昌眼巴巴望了许久的位置反而被齐党的张至发捡了便宜。
不过对于刘锡命来说却也不是什么坏事,至少吏部侍郎汪庆百等人被
连带拔起之后,楚党中人趁机把持了这一位置,
如此一来,铁血大同社关于此前的布局却是方便了许多。
等到七月底,关于窦玉泉等人的正式任命派了下来。
窦玉泉任河南府邓州知州,官从五品。许卫任西安府盩厔县知县,雷洪任邓州内乡县知县,赵向阳任襄阳府光化县知县。
一纸官文道尽了进士出身和同进士出身的差别。
至于黄宗会则在刘锡命的请托下转任正六品吏部主事,杜良骥任正六品兵部主事。
反倒是陈子龙、黄宗羲等人,因为复社一案受到牵连,全部都被贬为外官,让刘锡命有些无可奈何。
安排完这些,刘锡命已经无心去关心杨嗣昌等人和齐党的争斗,反而一心想要先请个大假。
乾清宫内,崇祯看到刘锡命递上来的请假折子也是一惊。
若非有刘锡命揭发,只怕他还要被温体仁这样的奸臣蒙在鼓里,怎地如今却要突然请假。
“如今朝廷正是用人之时,爱卿德才兼备,为何要突然请假?”
刘锡命赶忙叩首道:“臣谢陛下隆恩,然则如今臣冒然出首,弹劾首辅,以至天下哗然。”
“行事之初,臣本着一心为公之心,未曾多加考虑,如今温体仁已然去职,臣思前想后,更觉物议纷纷。”
“近来四处非议者已然不少,加之臣颇有些水土不服,因此便想回乡调养一年,容后再向陛下效命。”
“朕不准”,崇祯一脸不满,“当此国难之时,你身为朝廷大臣,岂能只顾自己的名声,便是有人非议又如何,难道便不做事了吗?”
刘锡命顿时有些犯难。
好在曹化淳早得了他的好处,这会儿赶忙出来打圆场笑道:“主子息怒,新安伯请假调养也是好事,只不过是一年的功夫,等到一年之后,自然便会回来。”
也不知道是曹化淳的话起了作用,还是刘锡命只请了一年的假期,崇祯思量再三,总算是答应了下来。
只是再三叮嘱他道:“朕只准你一年假期,一年之后,必须准时归来。”
“臣遵旨,谢陛下恩典”,刘锡命一脸受宠若惊地磕头便拜。
走出乾清宫大门,曹化淳也颇有些难以置信地问道:“如今新安伯正是得陛下信任之时,人家都是挤破脑袋想要挤进来,怎么你却偏偏还要请假,怪哉怪哉。”
还不是因为家里穷得都快揭不开锅了,刘锡命无言吐槽。
虽说因为空间扩大,刘家的收入也会从一百万两增加到三百万两,但是架不住刘家现在的盘子大啊。
尤其是窦玉泉等人任官以后,为了尽快将这几个地方控制在手,到时花销肯定会更大,刘锡命再不考虑打通海外贸易,只怕整个刘家都要喝西北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