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工,您就是我们的恩人,我们今生今世都不会忘记您的恩情!"
李阳忙把他拦住,从兜里掏出一盒"大前门"香烟,分给每个人一支。
那可都是高档货,普通工人一辈子也不见得抽得上一回。
大伙儿猴儿似的叼上烟,美滋滋地吞云吐雾。
一张张粗糙的脸上,洋溢着发自内心的喜悦。
自打跟了李阳这个工程,他们可是赚足了!
一个月的工钱,抵得上在外头干大半年,伙食更是好得不像话,肉天天有,白米饭管够吃。
工友们心里都乐开了花,干活也格外卖力,恨不得把李工的活儿全包了。
谁叫人家争气呢?不光自个儿有本事,还处处为工人兄弟着想。
这样的好领导,打着灯笼都难找!
……
次日清晨,李阳来到联合技术中心,刚一进办公室坐定,就见门外进来一名年轻职工,抱着一摞崭新的书籍,恭恭敬敬地放在他案头。
"李工,这是您要的电子工程方面的参考书,图书馆刚配齐,您过目。"那职工殷勤地说道。
"辛苦了,小王。"李阳含笑点头,赏了他一支烟。
小王喜出望外,叼着烟就飞快地退了出去。
望着那一摞专业书籍,李阳的眼神突然变得深邃起来。
自打主持联合技术中心的工作以来,李阳所带领的团队已经在机械制造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惊人的突破。
按照他的设计图纸,机械厂正在批量生产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数控机床,可编程,高精度,生产效率是老式机床的数十倍。
轧钢厂引进了新型连轧机,炼钢厂普及了顶底复吹转炉炼钢技术,大大提高了钢材质量,缩短了冶炼周期。
发电厂启用了李阳改进的大型发电机组,单机容量直逼30万千瓦……
然而在内心深处,他却清楚地知道,单纯依靠机械技术,已经无法支撑工业水平的继续腾飞。
作为一名穿越而来的"未来人",李阳深知电子工业的重要性。
在他那个时代,数控机床的精度和效率,远非机械装置可比。
而支撑这一切的,正是先进的数控系统。
然而,此时的新炎国,在计算机技术上还十分落后。
众所周知,人类发明的第一台计算机,是1946年在魔国诞生的。
它使用了上万根电子管,体积庞大,耗电量惊人,每秒钟只能完成5000次浮点运算。
这就是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
之后,随着晶体管的发明和应用,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问世。
它们用晶体管代替了电子管,体积大为缩小,运算速度大幅提升,标志着计算机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然而,直到60年代,新炎国还使用着第二代计算机。
甚至只有几台。
尽管性能已有很大进步,但离李阳心目中的"智能制造",还有十万八千里。
想到这里,李阳暗暗叹了口气。
他知道,要真正实现工业现代化,必须尽快在电子领域取得新的突破。
于是,他一头扎进了那一摞崭新的专业书籍中,潜心研读起来。
只见他目不转睛地盯着书页,修长的手指不时在纸上划动,在一行行晦涩的公式和电路图中穿梭。
渐渐地,书中所描绘的晶体管,二极管,集成电路的结构原理,在李阳脑海中变得清晰起来。
【叮,系统检测到宿主正在学习电子知识,电子工程师技能已开启!】
【初级电子工程师已达成,获得60年代电子元件制造技术!】
伴随着系统提示音的响起,李阳只觉得一股信息洪流涌入脑海,整个人变得无比清明。
各种先进的电子元件制造技术,如同走马观花般在眼前闪过。
先是晶圆生产工艺。
只见一块硅晶圆在切割,抛光,腐蚀,最终变成一个个光滑平整,镜面般的圆片。
紧接着,光刻机投入工作。
一束束紫外激光精准扫过晶圆表面,将精密的电路图案渐次烙印。
曝光显影,腐蚀蚀刻,层层叠加,一块块集成电路芯片,呼之欲出。
而在芯片装配方面,先进的键合,塑封技术也令李阳眼前一亮。
金丝球焊,倒装焊接,整个过程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叮,宿主已掌握集成电路制造核心技术,中级电子工程师已达成!】
【获得90年代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个人电脑系统组装技术!】
李阳只觉灵光一闪,,r,硬盘,主板……那些在后世司空见惯的电脑元件,竟一一浮现在眼前。
1秒记住笔趣阁网:www.。手机版阅读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