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下来的提纯环节,他又陆续制造了气相沉积炉,多晶硅铸锭炉等设备。
这些都是将冶金级粗硅进一步提纯至电子级的关键。
气相沉积炉能在1000多度的高温下,利用氢气,四氯化硅等物料,将硅沉积在特制的硅芯棒上,制得纯度高达99.9999%的多晶硅。
而多晶硅铸锭炉,则可将这些多晶硅再次熔化,定向凝固,最终长成直径达到8英寸,纯度高达99.9999999%的单晶硅棒。
如此高纯度的硅材料,才堪称芯片制造的"良材美料"。
就这样,在李阳的悉心操作下,一炉炉高纯硅料被源源不断地炼制出来。
每当那银光熠熠,晶莹剔透的硅锭从炉膛中升起时,总能引来阵阵惊呼。
大家伙儿争先恐后地围上去,啧啧称奇??1??8那犹如宝石般璀璨夺目的硅晶体,简直就像是来自未来的科技结晶!
而更令人振奋的是,造芯设备的组装,也已进入了最后阶段!
在李阳的带领下,联合技术中心的同志们开始了芯片设备的组装工作。
这可是一项极其复杂和精密的工程,需要许多不同领域的技术人员密切配合??1??8
李阳将众人分成了几个小组,每个组负责一类设备的组装??1??8
光刻机小组由李阳亲自挂帅,作为制程中最关键的设备,它对装配精度和洁净度的要求极高。
李阳和几名机械技师穿上洁净服,戴上手套和口罩,小心翼翼地走进装配间。
只见几个大木箱整齐地码放着,里面装着制造光刻机所需的所有零部件。
在李阳的指挥下,技师们开始打开包装,取出里面的部件。
"小刘,把底座支架拿过来,注意别碰到地上!"
"老张,光刻头的光学系统就交给你了,对准要仔细!"大家各司其职,开始了紧张而有序的装配。
李阳则穿梭其中,时而俯身察看,时而亲自动手。
只见他先是将底座支架用螺栓固定在光学平台上,反复检查支架的平整度和垂直度。
然后,他小心地将光刻头的球面轴承,电机和光学系统一一安放进支架内,用螺丝刀精调光路。
接着,他又安装了载物台,对准系统,以及曝光灯等附属设备。
每一步,他都十分谨慎,生怕出了差错。
毕竟,这可是第一台国产光刻机,事关新炎国集成电路的未来啊!
就这样,一个光学曝光装置渐渐成型了。
最先"问世"的,是一台光刻机。
这可是制造芯片的头号装备,承担着在硅片上描绘电路图形的重任。
它外形酷似一门加农炮,内里装配着高精度的光学系统。
当装好掩膜版,将涂覆光刻胶的硅片装入,紫外光束就会透过掩膜版,将电路图形精准地转印到硅片上。
通过多次重复光刻,最终在硅片上构建起复杂的集成电路。
而光刻之后,还需要显影,刻蚀,离子注入等一系列加工。
李阳和他的团队,又陆续制造了显影机,等离子刻蚀机,离子注入机等设备。
每一样都凝结着60年代国人的智慧和汗水。
虽然比起21世纪的西方同行们的装备,它们显得有些简陋笨拙,但已然堪称这个年代的"前沿科技"了!
回想起来,人类掌握芯片技术的历史其实并不长。
1947年,贝尔实验室的肖克利等人发明了晶体管,拉开了半导体时代的序幕。
1958年,德州仪器公司的杰克·基尔比,集成了第一块芯片。
自此之后,集成电路的规模和性能不断提升,电子产品日新月异。
然而在那个年代,芯片技术基本上被欧美垄断。
毛熊虽有研究,但受制于体制和工业基础,进展缓慢。
而东方的脚盆鸡,虽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研究,但直到70年代,才建成了第一条生产线。
至于新炎国,虽然早在1956年就成立了半导体研究小组,但鉴于当时的科技实力,直到60年代中期,才正式立项研制第一块集成电路。
然而,李阳的横空出世,无疑为这个进程按下了"快进键"??1??8
……
可以的话,给小女子点点爱心送送免费的为爱发电,点点催更就能送,一天满500为爱发电块礼物就加更,因为是全职写手,拜托了,么么哒~
1秒记住笔趣阁网:www.。手机版阅读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