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身就用复合材料,轻质高强。"
"旋翼采用碳纤桨,再包一层隔音棉,噪声小,寿命长。"
"动力就用无刷电机,高速大扭矩,效率还高。"
笔尖飞快地划过图纸,一个个构想,在设计图上渐渐成型??1??8
短短半个小时,一架全新的四旋翼无人机的草图,已然跃然纸上!
李阳抬起头,望向窗外,两眼放光。
在脑海中,他已经看到了这架革命性的飞行器,在未来的战场上,肆意翱翔的英姿!
但紧接着,一个现实的问题又浮现在眼前——芯片!
没错,要驱动这么多传感器和执行机构,少不了强大的计算能力。
而这个年代,芯片的制程和体系架构,都还很落后。
可李阳岂是等闲之辈?有了第三代计算机的成功经验,他有信心攻克这个难题!
当下,他马不停蹄地投入到了芯片的设计中。
首先是飞控芯片,这是无人机的"大脑",要集成姿态传感器、导航算法、伺服驱动等诸多功能。
李阳决定采用r内核,外加和模块,打造一款高度异构的芯片架构。
主频200z,集成r,外加4b,性能足以应对复杂环境下的实时控制。
接下来是图传芯片,为了高清晰度和低延时,李阳选择了5.8z微波频段??1??8
采用自研的调制算法,再配以定向增益天线,传输又快又稳??1??8
动力芯片的设计,李阳也别出心裁。
永磁同步电机配以矢量控制算法,再加恒功率控制电路,飞行效率高,续航能力强。
还有电源管理、数据总线、惯性导航等专用芯片,在小小的机身上,构成了一个精密的电子系统。
十天后,当最后一行代码敲定,李阳长舒了一口气。
桌上,一摞崭新的芯片图纸,整整齐齐地罗列着。
每一张图纸,都凝结着他的智慧和心血。
从架构设计到版图绘制,从器件选型到封装工艺,他的影子无处不在。
望着这些"微型大脑",李阳的嘴角,泛起一丝自信的微笑。
有了先进芯片的加持,李阳迫不及待地投入到无人机的制作中。
他决定先从机身框架入手,材料就选用碳纤维复合材料。
这种材料轻质高强,在航空航天领域早已广泛应用,却是这个年代最先进的材料。
李阳申请了一批碳纤维布和环氧树脂。
将它们按配比混合,再用模具固化,就成了一块块轻薄坚韧的碳纤维板。
接着,李阳开始手工切割,打磨,拼接。
先是按图纸的尺寸,裁出机身,机臂等大块的结构件,用环氧胶水粘合。
一个椭圆形的机身壳渐渐成型,表面光滑流畅,没有一丝接缝。
李阳又在机身内部,安装了十字形的承重梁,大大增强了结构强度。
四条机臂沿对角线伸出,末端各连接一个电机座。
李阳拿起云台相机,小心地装在机身前端,调试着角度和平衡。
两个小时后,一架裸机样的四旋翼无人机骨架,终于初具雏形。
它静静地躺在李阳面前,轻盈,秀气,充满了科技感。
望着这个"初生婴儿",李阳满脸慈爱,仿佛在打量自己的孩子。
但他知道,这还只是个空壳子,要成为一架真正的无人机,还需要"心脏"和"血液"??1??8
于是,李阳开始手工绕制电机。
定子、转子,全部采用特种合金,绕组、磁钢,也都是专门制作。
为了提高功率密度,他将漆包线绕制得尽可能紧密,填满每一寸缝隙??1??8
然后,将电机装配好,小心地安放在机臂末端的座上??1??8
一个个电调,电池,也被接入整个动力系统??1??8
到了最关键的飞控,图传,导航系统??1??8
李阳更是倾注了所有心血??1??8
他先是将那些小小芯片,焊接在b板上,一丝不苟地连接每一根飞线??1??8
,,气压计,超声波,各种传感器被一一装配,调试??1??8
然后是线束,转接板的制作,整整忙活了一天一夜,李阳连觉都没合眼??1??8
当最后一根线束扎好,系统调试完毕,一架拥有完整"躯体"的无人机,终于诞生了!
它安安静静地卧在实验台上,流线型的机身泛着黑曜石般的光泽。
螺旋桨纤长有力,如利剑般蓄势待发。
云台相机机敏地左顾右盼,似乎随时准备起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