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2 章 爹控的滤镜(2 / 2)

李牧打量着扶苏,他倒要看看这位公子还能怎么劝他,有没有什么新奇的说辞。

扶苏还真有。

他拿出了之前忽悠的秦国官吏的统计,打算让老将军好好感受一下数据的冲击。

“将军常年在代地,恐怕不太清楚赵国其他地方的黔首都在过什么日子。”

李牧眉头微动,意识到他想说什么了。

“邯郸等地的庶民日子过得还成,除却战事起时家中男丁需要充军之外,只需要担忧天灾。”

“可远离都城、靠近国境边界处的庶民就大不相同了,那里已有许多村庄十室九空。”

“将军常年与匈奴作战,应当见过被匈奴劫掠后的惨状吧?”

李牧脸色难看:

“匈奴不通教化,行事时毫无人性……”

扶苏打断他:

“中原各国并没有好到哪里去。”

李牧沉默了。

匈奴人觉得中原人和他们不是一家的,烧杀抢掠的时候根本没什么心理负担。当然,他们对付自己人也没好到哪里去。

但看看中原各国呢?说得好像大家互相之间很爱惜对方的黎庶似的。

古代百姓大多视军队为洪水猛兽,有个词叫做“兵匪”,说的是朝廷的部队像强盗土匪一样。

纵观历史就会发现,纪律严明勒令不许侵犯百姓的军队少之又少,偶尔冒出一个都能被史书吹捧。实际上大部分军队行事作风都不比匪徒好到哪里去,山匪来了百姓要遭殃,士兵来了百姓照样要遭殃。

战国时期几乎年年都打仗,边界处被各队反复扫荡,庶民日子过得不知道有多艰难。

国家核心区域不怎么遭受战争侵害,他们当然觉得日子好过,觉得继续维持如今几国对峙的现状无所谓。那边境百姓呢?他们活该被反复欺凌吗?

扶苏递给李牧一卷竹简,上面详细记录了边境庶民的伤亡数据,以及太平地区的数据对比。

一个和平安稳的环境对黎庶有多重要,看数据就知道了。

李牧看着那触目惊心的对比,陷入了长久的默然。

其实要说服李牧这样耿直的武将并不是很难,尤其对方真正在意的不是赵国王室而是赵国庶民。

半晌后,李牧放下竹简,强辩道:

“若非秦国发兵攻赵,赵国何至于死伤惨重?”

既然心疼庶民,你秦国倒是别开战啊。

扶苏笑了:

“将军可有算过赵国主动出兵的次数?”

不要说得好像赵国是个受害者一样,大家分明半斤八两。

“即便我秦国不出兵,你们几国也很爱主动

攻秦。更何况,没有秦国,六国之间难道就和平可言?”

前几年赵国还去掐了燕国呢,把燕国打得嗷嗷叫,不得不向秦国求援。虽然这件事里秦国也不是很干净吧,但赵国是实打实快把燕国打残了的。

再往前数,赵国开国就是瓜分了晋国。原本韩赵魏是一体,这二块地方之间肯定发生不了战乱了。

二家这么一分晋,好的,变成二个国家了。二国互掐,原本处在晋国腹地日子过得太平的庶民就遭了殃。

扶苏轻声叹息:

“诸侯国便是祸乱之源啊!”

如若天底下只有一个国家,那各郡之间哪怕关系不睦,也不敢打起来,谁打谁就是在造反。他们顶多递折子去都城互相说对方坏话,请君王评判。

吵架总比打仗好,至少庶民没什么损失。

别看这些年周天子已经没什么存在感了,其实以前天子大权在握的时候,也很难彻底管住诸侯国。人家私底下有矛盾,给天子面子的可能还会请天子出来调节,不给面子的就直接先打了再说。

天子对地方的掌控力度是很小的,所以哪怕天下回到了当初夏、商、西周的状况,庶民们依然过不上好日子。

李牧一震。

他原本想说即便想要天下太平,又凭什么非得是你秦国一统天下?他们赵国有他这样的名将,又有公子嘉那样贤明在外的前太子,如果公子嘉能上位,赵国说不定也有一拼之力呢?

可是听到扶苏刚刚那声感叹,李牧忽然意识到公子嘉和赵国为什么不行了。

因为公子嘉即便统一了天下,也只会成为下一个周天子。他会分封新的诸侯王,短期内诸侯们可能会乖乖听话,时间长了,就是新的东周列国,一切又回到原点。

只有秦国不会重蹈覆辙,秦国竟然想废分封!

李牧不由得设想起了天下之剩一国的情景,着实令人向往。那时就不再只有都城附近的小片地区平安祥和了,而是除却北境之外的地方几乎都没有战乱。

扶苏并不给老将军太多的思考时间,紧接着又道:

“如今诸侯各国仇恨日深,焉知长此以往,不会互相视为异族?到那时,赵人是魏人眼里的匈奴,魏人是楚人眼里的匈奴。”

诸侯国现在还能勉强把各自当成同族,不像匈奴那样彻底视为外人,那是因为周朝的影响还在。

可是再过个千百年,谁还记得大家曾经都是周朝人啊?

没了周这个纽带,各国文化风俗语言文字都大不相同,而且差异只会越来越大,他国之人就是彻底都成异族人了。

放眼望去,天下全是异族,华夏何存。

李牧:……

李牧心中一边觉得说的有道理,一边又觉得这是危言耸听,如何就这般严重了?

“你让老夫再想想。”

李牧觉得自己脑子很乱。

扶苏没有继续输出,他微笑着示意士兵带老将军下去休息。送出营帐之前,还特

意安抚了两句。

“在下即将启程前往邯郸]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