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1 章 文武之争(2 / 2)

侍御史觉得反正都是培养小吏,这些男丁很多在战场上也建立不了能封爵的功勋,顶多赚点田地。既然如此,他们完全可以在非战之时学学文,说不定能有靠当官改变命运的一天呢。

扶苏眉头紧皱,满脸不赞同:

“御史这是何意?莫非是想瓦解我大秦的虎狼之师?”

士兵都去当文官了,谁来打仗啊?

侍御史又被噎住了。

长公子你站哪边的?你到底是不是个男人了???

“况且男丁战时要从军,回乡要务农,如何有时间去学堂学习?”

这个要求也太苛刻了,真以为人的精力是用不完的呢。

再说了,学习最忌讳断断续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扶苏是要培养基层官吏的,大秦的基层官吏有多忙一般人根本想象不到。这种隔三差五来学一段时间的方案,能学出什么来啊。

武将们也立刻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不再事不关己地站在旁边看热闹。

杨端和第一个站出来反驳:

“不可!大秦周围并不太平,中原五国、北域匈奴、西域诸戎俱都虎视眈眈,怎能令士兵去

从文?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苏就等有人问这个呢。

他好整以暇地从袖子里取出一张叠好的纸,展开和大家细细算了一笔账。

按照大秦郡县制的治国策略,六国统一之后天底下足足有几十个郡和上千个县。

郡级别的官吏就不提了,光是县城,就得配备县令、县长、县丞、县尉之类的。有些职位如同县尉等,需要的还不止一人。

后头的乡间组织三老、有佚、啬夫、游徼,亭里的亭长,里中的里魁这些都不提了,光是县级的官吏就得要近万的数量。

如果大秦不提前准备好这么多基层官吏,难不成还和上辈子一样直接用本地人?六国没了,六国的官员还在原地任职是吧?

满朝文武被扶苏甩出来的数据砸得哑口无言。

这这这,原来需要这么多吗?

其实乡间的那些也很需要人手,比如游徼,就是类似衙役的存在,负责缉捕犯法者。而秦法规定得过于详细了,需要大量游徼四处巡逻,光游徼的需求就是个很庞大的数量。

偏偏,游徼的要求还很高。

他们得非常熟悉秦律,不然没办法及时发现周围有谁犯了法,抓住了人也没办法第一时间判断惩处的力度。

派往六国的游徼要求更高,他们还得学会当地的方言,否则无法和当地人沟通交流。

所以县官还不是最大的缺口,游徼才是。没有游徼维持基层的法治,秦律的推行就会成为一个笑话。

早朝结束之后,众人还沉浸在统计学带给他们的震撼里。倒是扶苏开始折腾新的东西了,他认为学堂里那些预备女官不能只学文不习武。

“若是六国暴民与秦吏产生了冲突,秦吏须有自保之力。”

这都是血淋淋的教训。

上一世很多秦吏在六国任官时被当地人暴起打杀,其中有一些是因为秦法严苛激怒了黎民,更多的还是反秦人士在背后搞鬼。

大秦很难做到给每个郡县都配备士兵驻扎,只能尽量提高秦吏的战斗力了。

而且游徼是要缉拿犯人的,不能打也不行。

正好有不少秦人认为战场太危险,不适合家中女子前去。那么那些天生适合且喜欢习武的女子,不如转变目标去当游徼。

其实大秦是允许女子参军挣军功的,但真正搏出头来的寥寥无几。既然如此,还不如在其他岗位发光发热呢。

最重要的是,上一世因为朝中文官多为六国之人,导致六国被灭后出现了官官相护的情况。

始皇在咸阳遭受刺杀,居然连刺客是谁、怎么混入咸阳、又是怎么逃脱的都查不出来,这让扶苏完全无法忍受。

六国之地也就罢了,那可是咸阳城!

这一次他高低得把咸阳城中的所有官吏都替换成信得过的,尤其是基层小吏。在六国彻底归心之前,六国反秦人士休想渗透进来。

秦王政看着儿子写出来的又一份方案,已经懒得念叨他为什么不好好休息了。

“你……罢了。”

秦王政把规划书收好,承诺回头找朝臣们商议细节。

他唤来侍者给儿子呈上一叠甜糕:

“只许吃一碟,不许将我这里弄得到处都是点心屑。”

动脑费神,多吃点好的补一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