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7 章 计谋(2 / 2)

扶苏对这位日后长到几十岁还依然跟个愣头青似的名将有一种莫名的包容和怜爱。毕竟这家伙灭楚时背了一大口黑锅,且赤子之心本就极为难得。

因而他没有计较李信的冒犯,反倒细细解释起来:

“我所说的骂名,是赵人质疑郭开叛国,而非郭开是个奸臣。”

李信迷茫地“啊”了一声,怎么牵扯到叛国了?

王翦看了半天的好戏,到这会儿才终于看够了,慢悠悠地说道:

“因为郭开收了我大秦的贿赂。”

李信:“!!!”

这么大的事情,为什么没有任何人告诉他?

好吧,事关重大,不告诉他一个年轻小将也合情合理。

如此一来,逻辑就通顺了。

郭开确实背叛了赵国,他为了金银财帛和秦国许给他灭赵后可以入秦为官的承诺,并不会介意把赵国坑死。

但在赵国被灭之前,他是绝对不能暴露自己叛变一事的。

那样不仅协助大秦灭赵的功劳拿不到,他自己也会提前被赵人干掉,所有功名利禄都成一场空谈。

]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示意侍官退下。]v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这点小聪明,不可能次次都摸透对方的想法。]ツ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为无所谓,反正做的过分了总会有部落看不惯。

到时候把他们灭了,或者把他们赶走,抢了他们原本和大秦接壤的地盘,就可以直接用低价与大秦交易,避开中间商赚差价。

总之大秦是无辜的,明码标价,童叟无欺,别人提价和大秦无关。

不过这么一番倒买倒卖之后,大秦确实多一文的钱都没出,还弄到了更多的耕牛。

这样的中间商他们不介意多来几个,生意能平稳做下去的话,大秦赚了。要是诸戎自己为了抢优越的地盘大起来,内部消耗了力量,大秦就更赚了。

等等。

扶苏忽然灵光一闪,如果诸戎因为中间商的争端自己打出了狗脑子,那他日后吞并西域岂不是难度更低了?

上辈子怎么没想到这么好的主意呢!

唉,真是可惜。

希望在他驾崩的那个世界,秦三世桥松能继承祖父和父亲的衣钵,争取把西域给打下来吧。

扶苏继续往后翻看奏报。

诸戎除了做中间商之外,其实还有一点意外收获。

他们想着既然大秦要许多耕牛,那会不会出现草料不够吃的问题?关中的青草哪有他们那里鲜嫩,万一牛养不好,到时候又怪他们给的牛犊不行。

当然,以上都是借口,诸戎就是想多赚点钱。

光买卖耕牛已经不能满足他们了,但是又不能轻易把马卖出去。那就只好另辟蹊径,围绕着耕牛这个大秦的刚需来挖掘衍生产品。

比如适合的牧草——毕竟能搭配牛一起卖的也没什么其他东西。

草原上的本地青草没什么特别的,主要是他们那里格外适合长草,所以才长得好。要卖牧草给秦国的话,还得找找其他地方有没有更好的种类。

正好诸戎在搞倒卖的生意,就顺便让那些远点的部落帮忙留意一下更西边那里有没有符合条件的牧草。

暂时还没有结果传来,时间太短了,寻草的消息还在慢慢扩散中。但这并不妨碍诸戎提前为自己表功,特意告知大秦使者这件事,也好为以后打开销路做铺垫。

扶苏十分费解:

“诸戎部落什么时候这么懂做生意了?”

之前买更多的牛犊赚差价还好说,稍微有点脑子的都能想到。可是卖衍生商品,这个就不是完全没接触过商道的人随便能想出来的了。

诸戎大多不爱动脑子,必然有人为他们出谋划策。

扶苏让人去查了查,过了一段时间,调查的内容连同找到新牧草的消息一起被传了回来。

诸戎部落确实多出来了一个军师,是被劫掠过去的燕国女子和戎人生的混血儿。

燕国距离大秦西边的诸戎部落那可太远了,也不知道这位命运悲惨的燕女是怎么辗转流落到那边去的。

斯人已逝,过程估计很难查出来。而且查出来也没什么意义,无非就是部落之间挨个交易俘虏,一点点流落到西戎这边的。

扶苏眼眸微眯

十分不悦。

燕队真是一如既往的废物,治下的黎民都保护不了。换到他们大秦,异族敢伸爪子试试?

说回之前的混血儿,那是个少女,一开始在戎人部落里日子不太好过。不仅是血脉原因受排挤,还有就是女子天然就容易被欺负。

为了摆脱长大之后被迫嫁给哪个戎人的命运,她一直在想办法自救。

大秦这次的事情对她来说就是天赐良机!

戎人不懂经商,她懂啊。只要她足够有用,就可以保证暂时的安全。

诸戎部落之间并不和平,要是他们敢逼迫她嫁给部落里哪个人,想借此让她在部落中扎根。那她就敢立刻跳槽去其他部落,反过来坑这个部落。

脑子是个好东西,只要能想到借力打力的方法,就可以翻手间玩死敌人。

扶苏派去的人打探是谁在帮助诸戎出主意的时候,就被少女提前截下了这个消息。之后她便悄悄联络上了探子,表达了自己想回中原的念头。

倒也不局限于中原,总之就是七国的地界。

除了她觉得不安全的燕国之外,像秦国、赵国这样压着匈奴戎狄打的都行。或许再往南、往东一些,去个异族接触不到的诸侯国。

只是有一点她很忧虑,她的长相稍微偏戎人了一些。放现代就是偏向西域脸型的漂亮姑娘,但是放先秦时期容易被人当成异族排斥。

听闻大秦祖上也是西边这一块养马起家的,或许不会太排斥她这个混血儿呢?

扶苏看完消息没怎么犹豫就下了决定,帮对方归秦。

混血怎么了,只要认同的是他们七国礼仪之邦的文化,那就是自己人。

虽然,大秦现在和礼仪之邦差的有点远,基本不讲武德也不爱讲礼仪。

那女子没怎么学习过商道和权谋,却能凭借本能和智慧使用出来。这不是完美的治粟内史人选吗?

既能应付朝堂争斗,又能解决财政问题。多好一个工具……咳,多好一个姑娘啊!

提笔给探子回了信,扶苏又拿起另一份诸戎送来的好消息。

竹简上写着他们通过层层传递,终于在西边找到了一种不错的牧草。

这种牧草会开紫色的小花,当地人称它为“木粟”。这是个音译,戎狄随便凑的字。

说是那边的牛羊马吃了这个之后,长得格外膘肥体壮。而且这种草哪里都能种,不需要良田,贫瘠地也行,遇到旱情和天寒都不怕。

为了证明自己没瞎说,对方特意送了一株样品过来。

扶苏小心翼翼地从布袋里将那株牧草倒出来,一眼便辨认出了这是什么。

紫花苜蓿。

名字是后来大秦有个看不下去的文臣给起的,特意挑了与草有关的字代替之前的木粟。主要这东西是草,和木头、粟米实在没什么关系,用原来的音译容易引起误解。

扶苏当初搞到紫花苜蓿倒不是戎狄主动进献,而是打下匈奴之后一时半会儿搞不懂西域。但是这么大块的地盘放着也是浪费,干脆物尽其用开了通商。

通商一开,大秦的商人就能光明正大地往外走了。有一支商队走得格外远了些,就发现了当地在用这个充当牧草。

扶苏原本没想那么快弄到紫花苜蓿的,毕竟实在是太远了。代换到现代就是伊朗那一块,跟里海、波斯湾和印度洋挨着。

没想到诸戎为了赚钱居然这么有行动力,正好省了扶苏一桩事。

紫花苜蓿的种子可以多买点,等数量足够了,就可以纯靠自己留种种植。

但是价格得往下压一压,做生意嘛,不能太大方。

巧了,之前才和诸戎的军师达成了协议。有对方在,可以从内部帮忙说项,将价格压得再低一些。

扶苏决定榨干军师在诸戎部落里的全部价值,多帮大秦捞点好处,然后再把人接回来为秦国发光发热。

一个人才两用,简直赚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