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犁具值一万钱,这行字起码值七万八。”陈庆接过田舟手中的太子犁,把侧面端平。上面清晰的刻印着四个篆字。“太子监制……”“先生,本宫对冶铁工造只是略知一二,如何能监制此物?”扶苏摇了摇头,觉得这般作为是在愚弄百姓。万一传扬出去,岂非令世人所不齿。“殿下您把工坊前前后后看了一遍,难道不是监制吗?”陈庆理所当然地说。他卖足了关子,才解释道:“殿下您想,八万八一把的犁具,百姓买得起吗?”扶苏不假思索:“肯定买不起!”
x63xs陈庆点点头:“别说八万八千钱,就算一万八千钱,平民百姓照样买不起。”“既然如此,它卖多少钱与黎庶黔首有什么关系?”“我坑他们了吗?”扶苏瞬间哑口无言。好像有道理啊!“那……”他若有所思,这天价犁具既然不能为百姓耕田,又是造来卖给谁的?“能掏出这份钱的,非是商贾富户,就是文官武爵。”“商人逐利,大概是不会买的。”“主要售卖对象,还是各级官吏,以及数不清的功勋武爵。”“他们世受皇恩,与国朝休戚与共。”“偏巧这些人掌握的土地最多。”陈庆把犁具放在地上:“八万八一把的太子犁,坚固耐用。人没了,犁还在。”“太子殿下关心农事,体察民情,特意造出此物恩惠百姓。”“你领了皇家那么多封赏,好意思不捧捧场?”“买回去夸耀乡里,荣沐太子荣光,妥妥的赚大了好嘛!”“亏的是微臣,是内务府,是太子您呀!”“我都亏得快哭了。”陈庆憋着嘴作出要哭的样子。扶苏被他说得哑口无言。人总是免不了逢迎权贵,媚上讨好。这么干的话,八万八的太子犁确实能卖得出去。就是……未免有借机敛财,中饱私囊的嫌疑。“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太子犁卖得越多,就能把犁铧的总体成本压得越低。”“公卿勋贵不差几十贯,几百贯钱。但是对黔首百姓来说,犁铧哪怕降价一个铜钱,对他们来说都是天大的喜讯。”“殿下是您的清名重要,还是天下百姓获得实利重要?”陈庆一本正经地说。扶苏不禁神情一肃:“当然是百姓的实利重要!”“原来先生是如此打算,是本宫误会了。”“这太子犁不但要造,还要造得越多越好。”“先生长谋远虑,远非一般人能及。”“本宫受教了。”扶苏庄重地行了一礼,态度相当虔诚。陈庆抿嘴笑着,坦然受之。韩信不禁叹为观止。太子犁摆明了就是个大坑,谁买谁傻。万万没想到,扶苏竟然大加赞赏,陈庆也一副心怀天下、济世爱民的样子。咸阳风物,与别处实在相差甚远,他无论如何都看不明白。“老师一向仁义,只坑权贵和外族,不伤百姓一分一毫。”“实在是吾辈楷模。”蒙甘点头夸赞道。行侠仗义,劫富济贫是每个男人少年时的梦想。陈庆的作为非常对他的胃口。从锻造草棚出来,众人又去冶铁高炉转了一圈。田舟不愧是秦墨工匠的佼佼者,许多奇思妙想,远远超出了这个时代的局限。哪怕以目前的技术无法实现,但他的思路与构想,基本与后世的发展历程完全吻合。“大秦得田师兄,如得一宝。”“等钢铁厂建成,让史官为你立书作传,千古留名,以作后人观瞻。”陈庆热情洋溢地夸赞。“使不得。”“小人微末之才,怎敢沽名钓誉,恐遭天下人耻笑。”田舟慌忙说道。“耻笑什么?”“笑你的都是迂腐无能之辈。”“他们不会记得你的功劳,只会自高自傲,把一点狗屁学问当成传家宝。”“你做了什么,这里的工匠会知道,耕田犁地的百姓会知道,亿万后世子孙也会知道。”“田师兄,放手去干吧!”“别怕出什么差错,殿下和本官替你担着。”陈庆一番大义凛然的话,把田舟说得心潮澎湃。“诺。”他深深地垂下头,一揖到底。说话的功夫,十几辆显眼的马车沿着远方的道路络绎不绝地驶来。车上载着成捆的树皮、藤蔓,用牛皮绳扎得严严实实,堆得像是小山一样。“是杨宝师弟。”“他来取石灰的。”田舟迅速迎了上去。扶苏和陈庆对视一眼,也跟着过去瞧个热闹。他跟着下乡的车队向百姓收取树皮草藤,顺便访查风土人情,寻找更适合造纸的原料。“参见太子殿下。”“见过陈府令。”杨宝没想到扶苏和陈庆居然也在,连忙行礼。“杨中候,你这背囊里装得什么东西鼓鼓囊囊的?”“是私下收受贿赂了吗?”陈庆见到马车辕臂上挂着个沉甸甸的布袋,不由升起了好奇之心。“下官不敢。”“小人收货的时候,正巧赶上朝食。”“里面都是些百姓送的吃食。”当着扶苏的面,杨宝诚惶诚恐,飞快地解释道。“呦。”“是个鸡蛋。”陈庆伸手一摸,从里面摸出一枚熟鸡蛋。“山枣,炒豆,山楂……”布袋里就像是百宝囊一样,各色零食琳琅满目。“杨中候,百姓待你不薄呀!”“怎不见他们对我如此?”“我看……朝食的时候,你坐的少妇那一桌吧!”陈庆放肆地调侃道。他一眼就看出来,这些都是妇女孩童喜欢的东西。“哈哈哈!”蒙甘笑得格外大声,周围的工匠以及田舟等人也不由窃笑。杨宝臊得脸色通红,磕磕巴巴地说:“采集树皮、藤蔓的多是妇孺老幼,她们见我……”“年轻英俊,又是城里的大官,还未娶妻,不禁春心萌动对不对?”哄笑声再次响起。杨宝羞臊得无敌自容,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说笑了一番后,扶苏带队离去,以免干扰冶铁工坊的正常运转。下午无事。陈庆在宜春宫饮茶品茗,商谈大秦五年发展规划的各项事务进度。韩信当了一天的值,回家的时候天色已黑。“信儿。”还未进家,院门突然打开。韩夫人站在那里,目光充满担忧和挂怀。“娘亲。”韩信鼻子一酸,快步走上前:“孩儿回来得晚了,娘亲您一直等在这里?”“也没有。”“我做好了饭,顺道出来看看。”“恰巧遇到你回来。”韩夫人没说自己等了半个时辰,匆忙招呼:“快进来吃饭。”“我在太子府中吃过了。”韩信神情振奋,一边往屋里走,一边将白天的所见所闻说了出来。“娘,陈叔叔行事果真异于常人。”“不过……他的官也是真大。”这时候的韩信,还没有回到老家淮阴,见识过诸多人情世故。在父母的照料下,他还如一只未出巢的幼鸟,哪怕聪慧敏捷,也缺少了历练。“为上者,懂得体恤下属。”“为臣者,能替君分忧。”“食百姓之粟,造福天下万民。”韩夫人深有感触:“陈府令乃是经国济世的栋梁之材,大秦有他,如虎添翼。”“你好好跟在他身边学着。”“有想不明白的,回来说给我听。”说到这里,她突然生出几分心虚。“嗯。”韩信痛快地点点头,甩手的时候指尖突然碰到一个硬物。“对了。”“这是陈叔叔分给我的鸡子。”“有位叫杨宝的中候……”韩信眉飞色舞地把当时众人调侃他的场景说了一遍。“陈府令故意捉弄他,把那些妇人送的东西给大伙分了。”他说得兴起,天色又黑,没注意到母亲不知何时脸上浮起了一层娇艳的红晕。“娘……你快吃呀,我特意留的。”韩信把鸡蛋递了过去。“留给你弟弟吃吧。”邻里说得果然没错,他不是个好人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