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4章 全部身家(1 / 2)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说的就是科举考试的辉煌。

经过三天的考试,刚刚从贡院里头走出来的考生们,或是兴高采烈,或是垂头丧气,或是得意或是失意,种种神态不一而足。

刚刚从考场出来的考生们,三五成群的凑到一起,大声的谈论着自己的文章。

尤其是那位押对了题的水公子,更是显得神采飞扬,完全就是一副挥斥方遒指点江山的得意模样:“这道题我早就已经准备良久,无非就是说的圣人之道。讲的就是圣贤、士大夫、庶民对于治国理政的理解。圣人曰千秋万代,大夫曰长治久安,小民重眼前实利,只要调和这三者,必然就是煌煌太平盛世……”

“以圣人说的利吾身起题,然后阐述利吾家启题,最后再谈利吾国的治世之道,刚好迎合了圣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诲……”

从水公子的言语当中就可以看得出来,他对这道题目的解答非常精准,分别从三个层面进行了阐述,真可谓是完美无缺滴水不漏。

虽然这才仅仅只是考过了第一场而已,但是和神采飞扬的水公子比起来,白学礼白公子的神情却已经显现出了一些萎靡不振的样子,因为这一次他对自己的答卷并不是十分的满意,最多也就只能算是中规中矩而已。

其实他心里非常的清楚,自己已经考砸了。

科举的第一场必然就是考八股,而且一定是考较圣人文章,只要和当下的时政结合一下也就可以了。这事说起来虽然简单,但要真的到了考场上提笔解答的时候,却是千难万难。

毕竟能到京城来赶考的这些个考生,无一例外全都是饱学之士,虽然不敢说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对于《孟子》这样的儒家经典肯定早就已经倒背如流了。所以,大家的水平基本相差不大,只是靠一个临场发挥而已。

做足了准备和没有足好准备完全就是两种情况,虽然白学礼白公子自认学识远胜那位水公子,但人家已经是押对了题的,肯定早有准备,完全可以想象得到,他一定会比自己考的更好。

“白兄。”水公子满脸的得意之色:“我早就说过,一定会考《以利吾国篇》中的某句话,你却说是《王道之始篇》,事实证明白兄学养虽然深厚,这眼光终究还是不如小弟呀……”

自己明明已经有了非常丰富的考试经验,却押错了题目。这个水公子的才学、经验明显不如自己,但他却能鬼使神差的押对了题目,而且押的如此精准,真的让白学礼白公子很是无法理解。

但错了就是错了,错了就得认,挨打要站直,这是读书人应有的风骨。

于是乎,白学礼白公子老老实实的承认道:“还是水兄棋高一着,我甘拜下风。”

“咱们的赌约……”水公子嘻嘻的笑个不停,不住的朝着身边的同乡们挤眉弄眼:“还做不做数啊?”

“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你我曾经三击掌立下赌约,自然是没有反悔的道理。”白学礼咬着牙说道。

水公子和其他的同乡顿时就哈哈大笑起来:“白兄君子之诺,果然是个信人,那我等就不客气了哦,且在那条茶船上恭候白兄。”

毕竟白学礼曾经和水公子立下过赌约,既然这次他赌输了,就应该遵守赌约请大家喝茶听曲好好的快活一番。

但白学礼却迟疑了:“现在就去么?”

“自然是现在就去。”水公子哈哈大笑着说道:“烹羊宰牛且为乐,千金散尽还复来,行乐要趁早啊,而且刚刚考了三日,正需要逍遥快活一番,话说那位晚姑娘的风华兄弟们是已经见识过的,早就心痒难耐了呢,难道白兄不想会一会那位晚姑娘么?”

这些个急于寻欢作乐的考生早已经等的不耐烦了,全都希望尽快去快活一番呢。

“这个……”素来能言善辩的白学礼顿时就显得有些结巴了,他故意用力的揉着自己的额头,小声说道:“刚刚考过了一场,真是心力交瘁,愚兄我身体稍稍有些不适,能否容我休息一晚,明天晚上再……”

“毕竟身体要紧,既然白兄偶有不适,那就明日吧。”

“好的,好的,”白学礼白公子赶紧说道:“明日晚些时候,咱们兄弟一起去晚姑娘的船上喝茶听曲儿,不见不散。”

说完这句话之后,白学礼白公子就急匆匆的走了,好像是在逃一样……

所谓的“身体不适”不过是个托辞借口,其实纯粹就是因为囊中羞涩,没有那么多的银钱罢了。

比如说水公子这种家财万贯之人,到了京城之后自然会住进奢华的“云南会馆”,而象白学礼白公子这种家境一般的考生,只能住进慈表妹的“临时旅店”,为的就是尽可能的节省一笔费用。

慈表妹正在收拾那些没有卖完的汤饮,看到白学礼白公子回来了,立刻就笑盈盈的过来打招呼:“今日首考,白公子才学卓绝,想必一定是下笔如风对答如流吧?小女子先恭贺白公子蟾宫折桂之喜了。”

这当然仅仅只说一句客套话,几乎所有的旅店老板都会这么说。

但听在白学礼的耳朵里,却满不是滋味儿。

因为他知道自己考砸了。

因为押错了题的缘故,虽然他可以凭借自己的学识把考题答的中规中矩,但那是所有考生的基本技能。如果仅凭这样的话,他最后的结果很可能就是泯然众人,最终还是要名落孙山的。

考生的数量众多,大家的水平其实都在伯仲之间,考的就是临场发挥和押题的准确程度,往往一两句精彩的句子就可以决定最终的胜负。

过于中规中矩,其实就是毫无亮点可言,一定会淹没在数量众多的考卷之中,考官大人根本就不会注意到自己的那份平平无奇的考卷。

虽然现在的局势对白学礼白公子非常的不利,好在这才仅仅只是第一场,后面还有两场要考呢,只要后面的那两场发挥出色,还是有些希望的。

这就不得不说一下明朝初年的科举制度改革了。

众所周知,历朝历代的科举都是非常严格的,只要考生进了考场,都必须要连考三场,每次要考三天,足足要经历九天的考试时间才会从考场出来。

但这些考生仅仅只是考了三天,考完了第一场就从贡院考场出来了,中间有三天的休息时间,这是前朝从来没有过的状况。

子所以会出现这种反常的现象,就是因为朱元璋晚年时期曾经对科举做出了重大改革,细细的追究起来,还得说一说洪武年间的那场“南北榜大案”。

洪武三十年的春闱,按照惯例在二月份进行,考试的结果出来之后,洪武皇帝朱元璋龙颜大怒:因为考试结果太过于匪夷所思,所有的几十名进士,无一例外全都出自南方,北方的考生连一个都没有考上。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固然是因为南方文风鼎盛,多考中一些南方人也在情理之中。但要说北方连一个考上的没有,那就太过于的荒诞了。

于是乎,盛怒之下的朱元璋推翻了这次考试,下旨考试成绩作废,让所有的考生再考一次。m.73zw8.com

在经历了一个月的准备工作之后,前无古人的“重考世间”就发生在那一年。

让所有人都想不到的是,第二次考试结果和第一次完全相同,北方人还是连一个考中的都没有,所有考中的进士全都是南方人。

如此一来,朱元璋就真的火了,立刻掀起大案,杀了一个副考官,流放了主考官和另外一个副考官,反正就是一正两副三位考官全都没有能够落好下场。

然后朱元璋有分别注定不同的试卷,把南方考生和北方考生分别考试,制定了“南六北四”的录取名额,并且亲自监考,这就是历史著名的“南北榜事件”。

因为同一场科举接连考了三回,所谓的“春闱”已经被推迟到了夏季,所以大明朝的春闱事实上就是在夏天举行的。

在这场事件当中,还有个不大不小的小小“插曲”,那是发生在朱元璋亲自监考的第三次考试当中:因为天气炎热,再加上皇帝本人亲自监考给考生带来的强大心理压力,在考试的过程中就出事了。

天气那么热,一连要考九天,很多考生带的食物都已经发霉变质,再加上心理压力巨大和旷日持久的心理紧张,有两个上了年纪的考生直接就死在考场上了。

按照历朝历代的规矩,从开始考试的那一刻就会封闭考场,任何人不得进出,就算是死了人也得继续考下去。所以当时的情形就是直接把那两个倒霉的老考生的尸体拖了出来,让其他的考生继续考试。

考场死人这种事儿虽然不多,但却并不是十分的稀奇,原本也算不了什么。但那次考试本就发生了很多事情,于是舆论汹涌,很多读书人都明里暗里的把责任推到了朱元璋的身上,说是他延长了考试时间导致出了人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