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投资的常见错误认知
1、火鸡效应
英国哲学家罗素提出过一个著名的火鸡假说:在火鸡养殖场,一只火鸡中的思想鸡发现,每天上午9点,钟声一响,主人就来给它们喂食。它仔细观察,发现无论晴天还是雨天,夏天还是冬天,周一还是周五,主人都会准时带着食物出现。到了圣诞节那天,它向鸡群宣布:“我发现一个规律,主人肯定会在上午9点钟给我们带来食物,从不落空。”刚说完,主人就出现了,可是这次并没有带食物,而是把它抓到厨房里宰杀了。
在这个故事中,火鸡犯了简单归纳的错误。同样的,这几年崩盘的金融传销骗局中,大部分受害者都是犯了同一类型的错误。一般都有以下几种情况:1、有亲朋好友介绍;2、每天都能看见收益进账;3、已经正常运营了好几年。通过这些简单的归纳推理,就打消了原有的怀疑和顾虑,慢慢改变看法,从一开始的试探性投入,尝到甜头后的欣喜若狂,逐步发展为卖房卖地,借高利贷来投入这些庞氏骗局,最后落得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下场。
股票投资中也经常出现这类现象,比如过去靠演示ppt而出名的某家公司,不但现在徘徊在退市边缘,甚至创始人连国都不敢回了。很多人当初买入的理由就是:创始人有背景、有故事、公司的项目有前途、过去的股票价格涨疯了
简而言之,过去只能代表过去,只具备参考价值,并不能等同于未来。一家好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绝对不是靠违背常识的ppt吹出来的。
我的感悟:头脑简单的追随过去,稀里糊涂的埋葬未来。
2、简单归因
很多人都喜欢每天收市后进行复盘,根据各种技术指标,回顾一天的行情走势,然后会发现一个神奇的现象。如果严格按照原则操盘,那今天一定是大获全胜,但是关键就是这个但是,基本上从未缺席,导致你每天都在懊恼中度过。为什么每次事后看,都是那么简单明了,事前看却毫无头绪呢?
这是简单归因谬误导致的。人的大脑天生喜欢稳定的、确定的、可掌控的线性因果关系,如果找不到,就会因为失去控制感而出现焦虑。为了重新找回安全感,便常常会硬扯一些理由来解释,甚至拿一些破绽百出的佯谬和悖论来充数,只要可以自圆其说,对未知事物的恐慌就消失了。
可是真相是这样吗?你看看那些所谓的财经名嘴股评大师,每次事后分析复盘都说的头头是道,有理有据。但真实世界是由复杂多样、同时发生、相互依存、因中有果、果中有因的多重链条构成的。如果他们的分析真的靠谱,可以接受反复验证。早该财富自由了啊,为什么没几个真正的有钱人?因为他们赚不到投资的钱,只能赚股评的钱。
我的看法是:复盘的唯一好处是能锻炼写作能力,等以后钱亏光了,可以去做股评家。
3、预测行情
投资人容易掉的另一个陷阱,就是喜欢预测市场走向。看到一篇乐观的文章引发共鸣,就觉得大牛市已经来临,市场马上就要起飞;看到一些悲观的数据马上又觉得金融危机近在咫尺,大崩盘一触即发。事实上,任何时候都是两种观点同时并存,你买的肯定是别人卖的,没人买你肯定也卖不掉。因此,任何一方的观点暂时都只是一个假说,短期内完全受市场的情绪化左右,毫无规律可言。
真相是,无论牛市还是熊市?上涨还是下跌?金融危机何时发生?黑天鹅啥时候出现?只有走完了才知道,没有人可以事前百分之百精确预测的。如果有人提前做到也不奇怪,一个停摆的钟一天还对两次呢。关键要做到持续可验证才行。
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在50年内,有3次受金融危机影响,股价跌了一半。如果提前知道,在跌之前卖出,等跌到位再买回来,巴菲特的资产肯定能多翻n倍。如果巴菲特都算不到,你觉得谁能算到?醒醒吧,那只是幻觉。
这也是巴菲特从不做空的理由。哪怕你有确凿的证据,知道某家公司要破产了,也不要去做空它。因为公司可以通过资产重组、企业兼并、关联交易、甚至做假账等各种眼花缭乱的手法来延缓公司的倒闭。
赚做空企业的钱,犹如在刀口舔血,与虎谋皮。利润有上限,风险却无限大。即使赚到了钱,也影响心情和睡眠,绝对是不划算的买卖。
我的感悟:未来只可以被预备,而不可以被预测。
4、以偏概全
我有个朋友,身体特别好,喝酒一斤起步,从来不知道头疼脑热是啥滋味。有段时间突然犯了高血压,因为有家族病史,所以也没特别重视,去医院做了例行检查,就开了好多降压药回去吃。仗着自己身体好,每次发病都靠吃药硬抗,剂量越吃越大,疗效却越来越差。后来实在扛不住了,去医院做了一个彻底检查,结果发现肾脏已经衰竭了
他的问题是没有悬置假设和进行系统思考。而是以偏概全的“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本来只是肾脏功能的一个小问题,稍微修养修养,就可以痊愈的。结果却因为大量服用降压药,加速了病情恶化,导致产生最严重的后果。
在《穷查理宝典》中,查理芒格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手里拿着铁锤的人,看什么都是钉子。”一针见血的指出了这个问题的核心。知识面太狭窄,必然导致以偏概全。他提倡要不断学习多学科知识,来形成“多元思维框架”。你的认知水平越高,维度越广,掉进盲人摸象陷阱的可能性就越小。
在多元还是专注问题上,很多人争得焦头烂额。其实这两者并不矛盾,学习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实际问题。但是僵化的教育体制,却把学习的主要目的变成了考试,把本来属于一个系统的问题,人为的割裂成若干个不同的学科。我相信,如果一个人的学习目的是为了考试,那等他离开考场后,会马上失去学习的动力,更别说保持终身学习的热情了。
比如,在传统经济学中,一切都以“理性的经济人”为假设前提。但事实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作出非理性的决策和行动。导致很多根据传统经济学理论设计的社会规则和管理制度,常常收到事与愿违的效果。
芝加哥大学教授理查德泰勒,凭着对社会现象的深入研究,第一次将心理学系统地引入经济学领域,很快就解释了很多传统经济学无法解释的社会问题。并因此获得2017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因此,多学科的跨界学习,并不代表不专注。恰恰相反,只有形成多元思维框架,才能既保持专注,又能不失偏颇。真正有效的解决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