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室信佛,这是大隋百姓的共识,但是自杨广登基以来,对佛教之厚爱,远胜文帝杨坚,尤其是大业三年,杨广封洛川净土寺三岁稚子为佛子,不仅佛门震惊,天下也是哗然,要不是起居注记载,证明了该幼儿不是杨广所生,朝中大臣早都议论纷纷。
让朝中大臣更为瞠目的,则是杨广自登基之后,每年都要去看望佛子,而说来也怪,佛子年岁日长,居然始终不曾开口说话,早些年主持方丈还能以贵人语迟为由,佛子5岁之后依然不发一言,皇帝召天下名医为佛子会医,却始终无果,但皇帝宠爱佛子更胜于后宫宾妃,这是不争的事实。
虽然朝中对皇帝每年都要去净土寺看望佛子有所不忿,但杨广自即位以来,力排众议,改革官制、重颁《大业律》,疏通运河,对外,征吐谷浑、林邑、契丹、大宴突厥,让大隋声威远扬。
然则,做晋王和做皇帝是不一样的,文皇帝登基太过于容易,鲜卑八柱国在朝堂内外对皇室的掣肘颇多,内外侯时不时就会收到一些风言风语,什么杨广继位是逼奸文皇帝后妃了,毒杀前太子杨勇,诱杀蜀王杨秀等言语,虽然每每不了了之,但是杨广心里明白,这都是八柱国在后做的手脚。
到了大业6年,八柱国已经开始自称门阀,朝廷十二卫,居然有八卫掌握在门阀手中,逼不得已,杨广只好增进士科,扩科举十科,希望从寒门中擢升人才,可门阀既然占了一个阀字,对知识的垄断,是皇权无法轻易撼动的。
恰好大业7年,高句丽新王继位,不仅没有上称臣文书,居然还勾结突厥,对辽东屡屡袭扰,于是杨广顺势提出,秉承文皇帝遗旨,征讨不臣,大业七年,皇帝率天子亲军,共征三十军,从陆路和水路两路并进。
此战可称举国之力,即便如此,皇帝也密令内外侯内紧外松,密切关注佛子举动,如洛阳风吹草动,则第一时间带佛子撤至扬州,内外侯全部都可死,佛子不可有失,不管任何人阻拦,皆可杀之。
这道命令着实让内外侯诸位主事胆战心惊,佛子自入寺以来,就不会发声,为确保佛子周全,内外侯在净土寺上下内外安插了数十眼线,皇帝即便在朝鲜半岛亲征期间,也依然要内外侯将佛子的一举一动每日汇报。
大业8年年中,来护儿先败于水路,以致无人接应陆上大军,后9月,宇文述、于仲文、荆元恒等人于陆上九路并进,受乙支文德诈降,九军大败,仅检校右御卫虎贲郎将卫文升一军幸存,过江三十五万府兵,回到辽东城下仅有27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