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这3个正副主考,对于外族的态度,从他们以后当了宰相的作为,能够看的清清楚楚,所以这题目,对李杰来说,就变得比较有把握了!
将题目抄下来之后,李杰并没有急着动笔,而且闭上眼睛,开始整理自己的思路!燕云十6州几乎是中原王朝的门户,宋朝之所以在数百年来,在和契丹人争锋的时候,1直落入下风,被辽国1直压着打,就是因为失去了燕云十6州!
因为如此,收复燕云十6州,几乎是宋朝历代皇帝的最大心愿!所以,收复燕云十6州,就是这题目的第1论调,不管怎么说,都必须要保证,策略能够收复燕云十6州!
接下来,就要提出切实可行的办法!经过大约1个时辰的思考,李杰开始动笔!第1,李杰说明了燕云十6州的重要性,确定了论述的中心论点!
第2,他分析了如今辽国的局势,回想前世的记忆,根据历史节点,再结合前段时间,李杰了解的情报,李杰知道,此时女真人已经崛起!正在辽国大后方,和辽国争锋,因此就需要考虑和女真人的关系!
按照历史,李杰知道,要收复燕云十6州是很必要的,但是绝对不能和女真人合作!
但是李杰缺1个,副主考王黼,的政治立场就是支持和女真人合作!如果要迎合主考,就要写支持和女真人合作,但是李杰却不想这样做,毕竟明知道是错的,还要这样做,这是在害大宋!
于是,李杰只能先分析辽国和金国的本质,然后再从先秦时期开始,重点分析,塞外游牧民族和中原王朝之间的根本矛盾,从而说明,不管是女真人掌权,还是契丹人统治,这些游牧民族都是大宋的敌人,因此不能和女真人合作,绝对不能支持他们战略物资和金钱!
第3,李杰写的是大宋现在内部的情况,他从各地的匪患,已经民生出发,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思想!提出,要先励精图治,扫除匪患,同时彻底解决不断骚扰大宋的西夏,解决内忧!同时,练兵强军,整顿军纪,最大可能的提升军力。最后,囤积粮草!
第4,时刻关注金辽两国的战情,坐山观虎斗,甚至可以左右逢源!在两国的战争中,哪1方落入下风,就设法干预1下,或者稍微支持1下弱者,或者给占据上风的1方予以打击,让两方的战斗趋于平衡,尽可能的消弱契丹人、奚人、女真人、高丽人,以及蒙古人的潜力!
第5,在那些外族,相互内耗到1定的程度,最好自己筋疲力竭的时候,大宋3路出兵,第1路,从大名府出兵,直取燕京府(也就是辽国的南京),第2路军,从京兆府向北进军,沿路往北,切断燕京和辽国上京的联系,第3路军,从太原府出兵,出雁门关切断燕京府和辽国东京的联系!
第6,收复燕云十6州之后,直接出兵,镇压已经内耗的差不多的契丹人、奚人、女真人、高丽人、蒙古人等游牧民族势力,能收复的收复,不能收复的,也要让他们元气大伤,从此不敢窥视大宋!
策论考题,原本就是分成了策和论!首先,李杰分析燕云十6州的作用,已经游牧民族和中原王朝的矛盾,所以必须收复燕云十6州,这就是论!
至于后面,那6步收复燕云十6州的策略,就是策!其实,从综合国力上,北宋的只是军事上差了1些,在经济等其他方面,都远胜于辽国和金国,因此,如果真的能按照李杰设想的策略行事,还真有可能,彻底压服那些外族!
言归正传,再将策和论,写清楚了以后,李杰最后还总结了1下!通过总结,李杰的总体思想就是,必须收回燕云十6州,但是绝对不能和女真人合作,支持他们养虎为患!
而收复燕云十6州的策略总结起来就是,“攘外必先安内!”先要励精图治,安定好大后方,提升军力,做好进攻准备,同时坐山观虎斗,让外族在内耗中,得以削弱,最后1举建功!
在考卷的最后,李杰还从军事的角度,详细的写了3路大军的兵力配置,以及行军进攻路线,粮草的供应等等!
今天,到吃晚饭的时候,李杰也没有完成考试!因此到了天黑,李杰也只好点着蜡烛,完成了今天的考试!将考卷写完,李杰借着灯光,详细的检查了1遍,发现没有失误之后,才按照规定,将考卷的卷头封好,然后将考卷收进了专门存放考卷的篮子里!
和乡试的时候1样,考生完成了考卷,将考卷封印好,自己先收在考棚中,特定的地方,等到所有的考试结束,最后再1起交上来!将考卷收好,李杰站起身来,示意自己要出恭,自有禁军士兵过来,陪着李杰走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