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育苗基地(1 / 2)

“育苗基地?你是说,不种大棚蔬菜了?”

办公室里,从大棚里回来,王皓立即就把张立伟跟王明义两个人叫到会议室里开短会。

一听王皓说完他脑子里的打算,张立伟还好,并没有急着开口,但是王明义却一下子就有点糊涂了。

搞育苗基地?

全村一起种菜苗?

那还要不要搞大棚蔬菜了!

其实在王明义看来,王泥湾既然是搞大棚蔬菜发家的,那这一块肯定不能丢掉,毕竟这个利润确实很诱人,脱贫致富指不定就要靠大棚里种出来的菜。

但是按照王皓刚才的说法,明显就是要改变策略,这行得通吗?

“明义叔,这个你理解的有点问题!”

“搞育苗基地,不代表不种大棚蔬菜,而是咱们种的东西变了。”

“现在,我们主要是自己搞大棚种植,按照生长期来算的话,一年撑死了其实也就是种两茬。”

“我的想法是这样的,将来等咱们公司手里扩建的蔬菜大棚面积足够多的时候,咱们王泥湾这边就不用去搞大棚蔬菜了,全部都去培育秧苗。”

“这个涉及到这几个方面的事情,我给你们详细说说,明利你记一下,这一块的内容,将来要作为我们公司未来五年的发展规划内容之一。”

“一方面,王泥湾今后要成立一个专门的大棚蔬菜技术研发中心,这个技术研发中心的主要工作,就是搞技术研究,包括蔬菜大棚的建设材料,建设框架,甚至建设技术的研发。还有就是育种技术,怎么培育出更好的大棚蔬菜秧苗。以及大棚蔬菜种植过程中的营养管理,虫害防治等等。”

“当然了,这个事情不是一日之功就能做成了,肯定要很多年的持续积累才会出成果,将来,咱们甚至可以跟国内外一些知名的大学甚至研究机构合作,开展科学研究。”

“我的想法是,既然咱们要做,那就做一流,怎么能做到一流,技术肯定是最关键的东西,如果我们能在技术上做到顶尖的位置,那行业内自然就有了话语权,到时候全国所有大棚蔬菜的种植技术,都要受到我们的影响,这就是最厉害的。”

“第二个方面,王泥湾这边,土地面积,人口,这些东西都是有限的,你要说一直搞大棚蔬菜种植,其实发展空间是相当有限的,毕竟产量摆在那里,我们总不可能违背自然规律,说一亩地种出几万斤蔬菜,这根本就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唯一能够提高价值的办法,除了刚才的那个技术研发中心,就是专门做育种,将来我的打算是把整个王泥湾建设成一个巨大的蔬菜大棚育种基地。”

“也就是说,我们不搞大棚蔬菜,专门做秧苗培育,给公司旗下所有的蔬菜大棚提供优质的蔬菜秧苗,这个利润的空间是非常巨大的,而且有助于我们掌握最根本的东西。”

“第三个方面,王泥湾要做产业的话,产业文化也是重要方面,未来王泥湾这边,还要做这几个事情,一个是搞蔬菜大棚产业的培训和教育基地,我们专门搞一个培训学校,所有在王泥湾农贸公司旗下的菜农,采摘期结束以后,都要来这边培训。”

“另一个就是搞产业文化,我们可以搞参观学习和教育基地,做生态产业链条,从产业文化上去做培育,形成持续有效的产业价值链。除此之外,还可以搞全国性的蔬菜大棚博览会。”

“当然了,这些都是设想,我们终究还是要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先把蔬菜大棚这一块搞好了再说其他的,不过总体的思路就是这样,你们心里可以有个数,慢慢地朝这个方向去发展。”

“十年!我预计的是咱们还有十年的时间!如果十年之内,能够实现这几个目标的话,那王泥湾绝对有希望成为一座蔬菜大棚之城。”

会议室里,盯着王皓脸上明显有些亢奋的表情,几个人顿时就有些面面相觑。

但是,不得不说,王皓描绘出来的这幅场景,确实令人有些心动,不说别的,光是那个技术研发中心跟育苗基地的设想,如果真的能够做成功的话就足够令人自豪的。

更别说后面那几个所谓的博览会,学习教育基地,甚至还有学校。

一时间,几个人也不知道说什么好,尤其是王明义,心底甚至有些安安感慨。

刚刚王皓说的时候,他甚至还在怀疑,自己究竟能不能等到实现的那一天,但是听到王皓说只有十年时间的时候,整个人都有一种充满干劲的感觉。

“不得不说,王老板,你这些想法还真是够惊世骇俗的,别的我不敢说,但是这个技术研发中心,跟那个蔬菜大棚的育苗基地,我看是完全能够做得到的。”

张立伟可以说是几个人里面感触最深的,他本身在大学就是农学专业,毕业后也一直在从事蔬菜大棚方面的技术管理和研究工作,对于这一块的了解是相当多的。

王皓的这几个设想,可以说完全是说到了他的心坎里。

“吹牛皮鬼吹牛皮,眼下咱们最重要的事情,还是尽快把第四期蔬菜大棚的扩建项目落实下去,时间不等人,杨三那边最晚6月中旬肯定要去省城。”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那最晚7月底,省城那边的分店就要开张了,到时候咱们这边的产量肯定也要跟上去。”

闻言,几个人点了点头,随即散会各自忙开了。

而结束了短会之后,王皓立马就去了一趟乡里。

优鱼库那边,曹静已经正式提出来了要在春城下辖的几个县城里开分店的报告,方案书是早就已经准备好的,王皓此前也看过初稿。

按照曹静的计划,除了沣水县城以外,其他的7个县城在今年的8月份之前,都要各设立一个分店,而且以后以后也不会增加,因为主要的精力,等这一批分店铺开之后,主要就会放到省城那边。

烤鱼店里,王皓给李东来先打了一个电话,把关于之前跟王明义他们说的那个设想简单介绍了一下,话筒里李东来半天都没吱声。

过了好一会儿才感慨地说了一句:“有时候我真怀疑,你这个脑子是不是天生就是做生意的。”

“其他的我就不说了,如果将来真的能够做到这一步,那咱们应该也算得上是产业巨头了吧!”

王皓闻言没说话。

产业巨头?

呵呵!格局小了!不过究竟会变成什么样子,王皓也不敢想的太多。

聊了一会儿,李东来简单说了一下运输车队那边的情况,因为此前跟何冠华签署了一份协议,所以这个工作基本上不费什么力气,无非就是继续招人。

“问题不大,何冠华那边我已经通知他了,只要我们这边车子到位,他那边马上就可以把人找出来。”

点了点头,两个人又闲聊了几句,王皓这才挂断电话,随即就想着给曹静打过去。

然而,他刚挂断电话还没来得及拿起来拨通曹静办公室的号码,电话铃声突然就响了起来。

王皓一看号码,竟然是市里打过来的,拿起话筒,立即就听到话筒传来林和平的声音。

“林叔,你可是有段时间没给我打电话过来了!”其实上次因为乡村公路通车仪式的事情,王皓心底是有些膈应的,一直也没跟林和平主动去说这个问题。

两人上一次通话,还是林和平调到市里去担任工商行政管理局副局长的时候,他主动打电话过去道喜那会儿。

话筒里,听到王皓的声音,林和平忍不住笑骂了两句,说他心里有鬼,王皓笑了笑没说话,只是没想到接下来林和平竟然直接就说起了上次的事情。

“这个问题是我考虑的不周到,你小子心里肯定没少埋汰我吧?”

“行了,我也不跟你废话,这个事情我心里有数,总归是不会让你吃亏就是了。今天这个电话,我主要是问你一个问题,你们每日生鲜现在的规模,能不能吃得下一百亩地的蔬菜大棚产量?”

办公室里,王皓一听林和平这句话,顿时就呆了呆。

每日生鲜,吃下来一百亩地的蔬菜大棚产量?这个问题…似乎是若有所指啊!

话筒里,王皓并没有急着开口回答林和平的问题,但是脑子里却已经急剧的运转开了。

每日生鲜现在一共是18家分店,市里3家,下面的8个县里,除了沣水县只有一家,其他的7各县每个县是2家。

其中,市里的3家分店,如果放开了供应量,每天的销量大概在1万斤出头左右,其他的14家分店,平均每家的日销量也在1500斤上下浮动,这样一来,一共就是21000斤,加起来就是3万斤出头。

如果再加上沣水县这边将近3000多斤的日销量的话,每天就是35000斤左右,一个月下来就是110万斤。

而现在整个王泥湾进入采摘期的大棚种植面积是130亩,产量撑死了也就是一百六七十万斤的样子,如果不是压着供应量的话,其实也就是不到两个月的销量。

如果再增加100亩地,也就是一百万斤出头的产量,充其量多一个月的供货期,三个月正好可以等到新一批大棚蔬菜进入采摘期。

这么算的话,吃下100亩地的产量绰绰有余。

而问题是,这一百亩地是哪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