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万事开头难(1 / 2)

“1000?不行不行,一万块钱一亩大棚,你出1000块钱,这不跟没出没什么两样嘛!”

工棚里,看到王皓竖起的那根手指头,杨菊生三人顿时脸都绿了。

开玩笑么!

成本一万块钱一亩的大棚,即使是按照现在王泥湾这边的行情,因为使用的材料达到了一定的规模,所以盖大棚的成本被杨三压到了9000,但是1000块钱相对于总体投入而言,那也是杯水车薪。

“我说杨木匠,你别在那里得寸进尺,一亩地一千块钱的贷款,还不收你一分钱的利息,这事你就是上哪儿说你都不占道理。”

“咱们打开天窗说亮话,东洪乡10个村,一亩地1000块钱,100亩地那就是10万,这东洪乡又不是你们杨树岭想盖大棚,你真当钱是天上掉下来的。”

边上,见三人连连摇头,王明义立即就睁大了眼睛扯开了嗓子骂道,而闻言,杨老八的脸色也顿时为之一黯,他当然道理是这么个道理,东洪乡又不止他们杨树岭,全乡加起来有十来个村子,现在被王泥湾连续两次分红的事情这么一闹,谁不想盖大棚种蔬菜赚大钱,但是话也不能这么说啊。

“这不是得寸进尺的问题,我说王明义王大队长,你也是苦日子里过来的人,别赚了三个钱就在这里充大头,没有蔬菜大棚,你能拿出万儿八千块钱出来盖大棚?”

“行了,你就别在这里捣糨糊了,完全由你们出钱盖大棚确实有点强人所难,但是1000块钱也太少了,起码要这个数。”

没有给王明义继续骂娘的机会,杨菊生说着立即伸出一只手摆了摆。

“多少?5千块?这事儿咱们还是别谈了,该上哪儿上哪儿去吧,5000块钱的贷款盖一亩地的大棚,老杨,你信不信我现在往村里吼一嗓子,少说能来的人也不止这个数。”

两手一摆,王明义说完当真立马就要起身出去,见状杨菊生赶紧拉着人不放手。

“王队长,王麻子,我把你叫王老哥了,咱们这谈的好好的,有什么事情屋子里好商量,王皓,你拿个主意,你们最多能出多少?1000块钱确实少了点,我回去也开不了口啊。”

“咱们不看僧面看佛面,咱们杨树岭可是娘家,这个盖蔬菜大棚的事情,杨爱文跟杨爱武难道就不干了?”

杨菊生一句话说完,王明义顿时又不干了,“这跟爱文爱武有什么关系?你别扯这些有的没的,我们现在谈的是盖大棚的事情。”

“怎么就没关系了,爱文爱武是王皓的亲舅,盖大棚的事情他们就能绕过去?”

“你这是胡搅蛮缠!”

“我就胡搅蛮缠了,王麻子有种你今天别让他们种大棚!”

“你……”

“好了好了,明义叔,你收着点,杨队长说的也是实话!”

屋子里,见王明义可算是坐下来,闻言王皓心里顿时松了口气,杨老八人老成精,拿他两个舅舅出来说事,王皓确实有些没辙,不过在他看来,被王明义这么一闹,今天这事儿十有八九算是成了。

于是顿时也不拿捏着,直接就开口说“3000,不能再多了!一亩地的大棚我们可以出3000块的贷款,不要利息,用大棚里的蔬菜抵账,你们要是觉得能做,那咱们就这么定了,要是不行,我真的也没其他的办法了。”

而杨菊生闻言,眼睛立即朝边上的王明义看了一眼,见他马上就要一副发作的样子,顿时也不说二话,猛地就一巴掌拍在桌子上。

“3000就3000!这样,咱们说好了,一亩地3000块钱的贷款不要利息,我马上回去把这个事情招呼下去。”

“不过咱们可说好了,到时候盖大棚,我们杨树岭肯定要第一批上,其他的村我不管。”

……

屋子里,见杨菊生三人出了门立即就跨上自行车一溜烟儿出了村子,杨三顿时就忍不住大笑起来。

“行啊老王,平时没看出来,你这戏演的还真像那么一回事,我看刚刚杨老八是真的被你镇住了,要是你再来这么一嗓子,指不定连2000都同意了,就别说3000,可惜了!”

一侧,王皓闻言却摆了摆手。

“行了,别得寸进尺,3000已经不算多了,再少日后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你丢得起这个人?再说了,都是一个乡里的,以后蔬菜大棚这一块,光靠咱们王泥湾一个地方,你怎么跟人家九城去拼。”

“对了,既然杨树岭这边已经答应了咱们的条件,其他的几个村你们也别急着,先晾起来等等再说。”

闻言,王明义跟杨三都点了点头。

而此时此刻,骑上自行车,杨菊生三人一路上也没说话,脚底下却踩得飞快,不到半个小时回了杨树岭之后,杨菊生立即在村里的大喇叭里通知各家各户到大队部开会。

除了还在外边出工修路的青壮劳力以外,几乎各家各户听到大喇叭里的通知后,立马就赶到大队部的打谷场上。

然而,当杨菊生把自筹资金盖蔬菜大棚的事情一说,顿时整个打谷场立马就沸腾起来了。

“一亩地贷款3000块钱,这也太少了吧,我可是听人说了,这个蔬菜大棚,一亩地盖起来少说也要万把块了!”

“老八,这个钱咱们可拿不出来,我看还是算了吧!”

“依我看,他们王泥湾这叫看菜下饭,当初他们盖大棚的时候,可是王建国自己掏的钱。”

“老杨,你这个女婿做事情不厚道啊!”

人群里,一早就过来占据了位置的杨明全闻言,顿时就睁大了眼睛。

“你个老东西,怎么就不厚道了,白借给你三千块钱盖大棚你还说不厚道。”

“你往东洪乡里去打听打听,谁平白无故地借你几千块钱,我女婿这才叫厚道。”

“……”

“行了,大家伙都别吵吵了,事情就是这么个事情,盖蔬菜大棚的事情,现在村里也只是提个建议,到底做不做,你们自个儿拿主意。”

“男人不在家的,等晚上回来再商量,商量好了明天到大队来做个登记。想不明白的,村里也不勉强。”

见整个打谷场上瞬间乱作一团,杨菊生一时间也有些头疼,当即匆匆把事情交代了一遍立即就结束了会议。不过对于究竟有多少人愿意出钱盖大棚,杨菊生跟另外几个人心里都没底。

“依我看,靠各家各户出钱,这事儿一准儿干不成,我倒是有个想法,不如村里出面筹集资金,挨家挨户按照出资多少来占干股。到时候大棚里的菜种出来了,按照干股分红就是了,王泥湾那边早先不也是这么干的。”

大队部,屋子里,杨菊生想了想朝另外几人说道。

“这也是个办法,就怕没人带头啊!万儿八千块钱拿出来,那不是小数字,再说了,咱们村里就这么个情况,比不得王泥湾那边,他们当初盖大棚,明全叔家的女婿可是自个儿掏腰包的。”

闻言,杨菊生点了点头,王泥湾是什么情况,他当然门儿清,别说是王泥湾了,就是整个东洪乡,各个村比起来,大哥不嫌二哥穷,也就是李湾那边的情况好一点,但是也好不到哪里去。

实际上,他这会儿差不多也想明白了,王明义那个老东西,一准儿是在打马虎眼。

1000块钱一亩地?唬谁呢!别说是他们杨树岭,就是王泥湾,如果不是王建国跟王皓父子俩,当初恐怕能掏出来大几千块钱盖大棚的也没多少个。

不过这个事情也由不得他们不同意,毕竟3000块钱一亩地的贷款,委实已经不算少了,按照王皓的说法,整个东洪乡要盖一百亩地的大棚,每亩地3000块钱的贷款,那就是整整30万。

“没人带头也要想办法,总之大棚一定要盖,王泥湾那边的情况你们也清楚,一亩地半年下来就是一万好几的赚头,这生意往哪里去说也是稳赚不亏的。”

“这样吧,赶明儿我去找明全叔说说这个事儿,我看关键还在他那里,他开了口,我就不信王泥湾那边还能翻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