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部尚书告老,刑部尚书告病,户部尚书夏元吉和工部尚书李泰安早在一个月之前就已经前往江南治水去了,现在这些官员之中就属于谦官职最大。
于谦一开口其他人也都乖乖的闭嘴了,静静的等待着朱允炆发话
看着底下一群人都偃旗息鼓也终于是开口说道:“长兴侯耿炳文指挥不当,作战失利致使我朝三十万大军全军覆没。褫夺其爵位,剥去其官职押解回京,看押侯审。
至于与燕军的战事,八百里加急告知魏国公让他集结大同所有的兵力准备进军北平。同时紧急召回李如松让他带着‘朵颜三卫’出任山西巡抚总领山西大小一切事宜,并叫他迅速组织山西的所有军队分别开往真定府和河间府,阻击燕王军队。这次李如松的任务是进攻要让燕军吃点苦头,给朕狠狠的教训一下燕王部队。让燕军知道我朝廷的军队可不都是任人宰割的软柿子。
至于锦衣卫都指挥使陆炳,就让他担任钦差大臣前去山东组织军队严防死守,防止燕军改道山东。”
“陛下,此举是不是太过于冒险了。山西的可战之军只有五万不到,而且全是步兵红衣大炮也只有区区五门。燕军可是还有五万精锐骑兵,加上俘虏还有八万步兵。纵然李大人少年英才,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李大人能是燕王的对手吗?”于谦也是担忧的说道。
现如今朝廷新败,北境的局势对朝廷十分不利。现在匆忙召集军队对抗燕王,无疑是以卵击石。这也是此刻朝中绝大多数人的想法。
“不若朝廷退守太原,济南一线。以黄河为界抵御燕军!”这时候齐泰站出来说道。
“不可这岂不是要将华北大半让予燕王了吗?这将朝廷的脸面至于何地。我朝新败现在就又要放弃华北了,届时燕王占据华北平原对我朝士气又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兵部侍郎景清站出来直接是否定的这个提议。
“那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你说怎么办?现在朝廷短时间内根本无法募集大量的兵力。我们怎么抵挡燕王的军队,现在紧急收拢的军队完全不会是燕王的对手。”齐泰有些失态的大吼道。
“住口!身为朝中大臣在这里大吼大叫的成何体统。朕说过了,正面阻击燕军的事情就交给李如松了,侧翼交由山东的官兵防守。朕绝不允许燕军越过黄河,北直隶就是燕军埋骨之地。”
朱允炆怒目圆瞪扫视着周身官员:“你们当中的一些人都把肚子里的小九九给朕收好了。不要以为朕不知道你们打的什么算盘,这一个月里面从北境运来的金银珠宝没有百箱想必也要几十吧!真当这紫禁城的高墙能挡得住你们这些交易了吗?只是新朝初立朕不想大开杀戒而已,三日内将所收贿赂交到户部朕可既往不咎。不然他日刀斧加身之时不要怪朕没有提醒你们。”
一时间这兵部大堂中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一些胆小之人额头早就沁满了汗水。
“从现在开始相关部门进入最高战备,各地调兵速度还要加快太慢了,距第一道招兵令下达已经有四十几天了到京的军队才三十万。朕再给你们二十天的时间,二十天召集不到六十万大军我们新账旧账一把算。”朱允炆的语气愈加低沉,隐隐之中透露的杀意也是更加明显。
看着一群噤若寒蝉的大臣们,朱允炆也是冷笑连连。看来建文帝的失败也不是全无道理,坚固的碉堡总是从内部攻破的啊!
“哼!两日之内我要看到兵部交上的燕军兵力部署和山西、山东、北直隶各地城防地图,不然你们就集体告老吧。户部也要将收到的上缴赃物总额统计出来呈报内阁。”
“魏忠贤,摆驾回宫”朱允炆起身离去。
等到朱允炆銮驾远去之后才有人小声议论
“曹大人!陛下这次对长兴侯兵败一事看来是动了真格的了,我们若还是敷衍了事怕是……”
“嘘!噤声。你不要命了啊!按照陛下说得办,不要以为朝廷损失了三十万备倭军就元气大伤了。这‘靖难之役’鹿死谁手还尚未可知。作为臣子做好本分之事就是最好的了,无论是谁坐上那个位置对首鼠两端的臣子都不会手下留情的。”
…
此刻乾清宫之中
“魏忠贤,派人把这封密诏送到子茂手上务必要让他亲手打开。”朱允炆将手中的密函递了过去。
“老奴领旨!”魏忠贤接过之后便匆忙离去。
太后驾到!门外的太监高喝道。
“皇儿!本宫听下人们说耿炳文兵败了?这战事现在如何了?”
面对这个深宫中最了解建文帝的女人,朱允炆不敢有丝毫怠慢赶忙起身相迎同时努力的在脑海中回忆着朱允炆与皇太后相处的细节,组织着语言不能露出丝毫的马脚。
“母后,你不必担心此事孩儿会很好的解决的。”朱允炆上前搀扶着拉着皇太后做到了紫檀木的龙椅之上。
递上沏好的明前龙井:“母后喝茶这可是今年刚出的龙井您好好尝尝。”
“你这孩子少给本宫打马虎眼,我可是听说你今日在那兵部大发雷霆不日就要法办耿炳文了。是不是一个月之后还要领兵北上与燕王决一死战啊?”皇太后喝着茶看似轻描淡写的说道。
听到皇太后说出这些朱允炆也是不留痕迹的皱了皱眉:“母后这是从何处听到的这些事情。”
皇太后对朱允炆此时的反应也是丝毫不意外:“你不要管本宫是如何得知的,你且告诉我此番去北境你是不是非去不可?此次你能不能保证自己的安全?”
朱允炆迟疑了一会开口说道:“母后此番皇儿非去不可。”
朱允炆还要再说些什么却被皇太后打断:“好了,本宫知道了。皇儿后宫不得干政这些我本不该问你的。可是我也是你的母亲啊!儿子要出门打仗我也是和寻常百姓家的母亲无异。我知道于国于家我都不能阻止你前去平叛可是孩子你要小心你四叔啊!他可不是一般人啊!太祖皇帝众多儿子中就属燕王最像太祖皇帝。”
“孩儿知道,孩儿也并非庸才我知道我我燕王叔叔的厉害。但是孩儿更要向世人证明朕在军事上也是不输燕王的,我才是大明天命所归的天子。”
“孩子,母后相信你。但是你也要答应母后一件事。”皇太后殷切的看向朱允炆等待着朱允炆的回答。
朱允炆也是没有丝毫犹豫的答应了下来。
“孩子今年你也有十七岁了吧!是该成家了,你皇爷爷在世时就给你安排了一门亲事。明教圣女宁雨昔,你小时候也是见过的他年长你几岁今年双十年华。民间不是有女大三抱金砖的说法吗?我也觉得很合适,现在朝中内忧外患你需要一个合适的臂助。她是最合适的人选,皇儿你好好考虑考虑要是你没有意见。等燕王事了母后就为你们主持大婚。”说着皇太后便起身离去。
朱允炆目送着皇太后离开乾清宫后,便做回龙椅之上陷入了沉思。
脑海中开始涌现出建文帝关于明教的记忆:
明教,好像是这个时空中早就存在的一个神秘组织存在的具体时间已经无从考究了。只知道朱元璋建立明朝不似历史上一样是完全靠着自己一步步的成功的,好像是在朱元璋攻下应天后明教找上了朱元璋暗中给了朱元璋不少帮助这才让朱元璋从元末乱世之中脱颖而出,一举扫平其他敌对势力荡平元朝。
虽然朱元璋建国之后暗地里对明教诸多打压可是对他们的影响还是微乎其微,朝中许多从‘洪武四大案’中的大臣或多或少都与这个明教有些许联系。
太子朱标的死似乎与明教也是有着不小的关联,似乎是因为太子朱标对明教也是抱着打压的态度。如今燕王造反明教的这些人也是坐不住了,一旦燕王攻破南京一定会大肆屠戮。燕王同样对明教不感冒,所以为了明教的发展这群人又是找上了朱允炆。
朱元璋在死之前确实是为朱允炆安排了与明教圣女的婚事,看来也是考虑道了现在的情况是想让建文帝借助明教的力量稳定朝局。
‘若是大局已定那边除之后快!切记我大明是与百姓共天下,而不是与士大夫共天下。’脑海中回响起朱元璋临终前用尽最后的力气与建文帝说的话。
看来是时候会会这个时空下神秘的组织了。朝堂之中大多是明教的门生,军中的将领也是青黄不接我若是不与这明教合作,这龙椅怕是做不长久了。
朱允炆思虑良久之后也是在心中暗自决定了。
“来人啊!摆驾工部朕要亲自去看看他们的进度如何。”朱允炆对殿外的太监吩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