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谋反(2 / 2)

哦!原来是这货,防御的一把好手本身可以成为建文帝抵御燕王朱棣的一大助力。

很可惜历史上那个稚嫩的建文帝死到临头都没能明白他那英明神武的爷爷杀了那么多能臣悍将为什么偏偏留下耿炳文给他呢?

其实从他的封号中就可以知道了,就是因为耿炳文驻守弹丸之地的长兴十年之久,抵御住了张士诚长期以来的进攻。

结果朱允炆给耿炳文的命令却是进攻,以己之短攻彼之长能不失败吗

朱允炆对建文帝的愚蠢暗自摇头:“长兴侯那你觉得我朝中何人可以担当退敌重任呢?朕在此许诺谁人能破燕王大军官升三级,封公爵世袭罔替,生擒燕王者封异性王,食邑千户。”

此话一出朝野震惊,异性王早在太祖皇帝在位时就有旨意后世子孙不可封异性王,陛下刚刚即位就要违反太祖皇帝立下的规矩吗?

不过现在情况特俗众人也不好说些什么。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看到朱允炆如此许诺耿炳文也有些许意动当下就说道:“臣愿领兵,剿灭燕王大军。”

看到耿炳文主动请缨朱允炆也实在想不到借口拒绝,虽然朱允炆在心中早就知晓耿炳文不会是朱棣的对手可是经过洪武一朝后,实在再难找到能担当大任的武将了。

“哈哈哈,好!不愧是老一辈的风云人物。宝刀未老啊,长兴侯当真有飞将军的风姿,定能将燕王军队抵御在黄河以北。

魏总管赶快命人拟旨受长兴侯镇北大将军统率浙江,山东备倭军三十万人十五日内前往保定府抵御燕王叛军。

但是朕不是要让你去与燕王死磕到底。朕要你牢牢地钉在保定府不要让燕王的军队踏出北直隶半步。长兴侯你做得道吗?”朱允炆对耿炳文问道。

“陛下,只要臣一天不死燕王的军队绝不会踏出北直隶半步。”耿炳文自信回复朱允炆。

“好!朕相信您定不会让朕失望的。只要长兴侯你能拖住燕王军队朝廷定能剿灭燕王军队。”朱允炆自信满满的说道。

“陛下三思啊!只是坚守保定不主动出击那会让天下人耻笑我朝廷软弱。这有损我朝廷颜面啊!望陛下三思!”许久未曾开口的兵部尚书齐泰开口说道。

“还望陛下三思!”看到齐泰开口一众大臣也都赶忙跪拜高喝道。

朱允炆也不去理会这些朝臣看向御史大夫赵永说道:“朕曾听闻朕那皇叔宁王殿下似乎对削弱他的封地也是颇有微词此事属实吗?赵大人。”

被朱允炆突然提到赵永也是吓了一大跳,一个激灵赶忙站出来说道:“回禀陛下,宁王殿下只是对手底下的仆人抱怨了几句,被一些有心人听了去无端夸大了。”

这活说完赵永也是冷汗淋漓,早就见识到了当今圣上削藩的决心了啊!燕王造反之前就用雷霆手段处理了五位藩王,其中更是逼得湘王。宁王虽说还尚未牵连其中可也是多般敲打,此时再提此事恐怕就不是那么简单的了。

赵永颤颤巍巍地看着朱允炆,他早些时候就是宁王的老师和宁王一直都是穿一条裤子的,要是宁王出事自己也定然会被连坐。

听到赵永和稀泥般的回答朱允炆不怒反笑:“都说‘宁王善谋,燕王善武’。不过此番看来朕的这个宁王叔可确实不配和那燕王相提并论啊!”朱允炆顿了顿似乎想到了什么开口说道:“赵大人不必担忧宁王只是发发牢骚什么的,朕现在都已经是自顾不暇了怎么还有精力去在意这些流言呢?不过宁皇叔心中有些不满朝廷自然是要安抚一下的,不然岂不是要让天下人觉得我朝廷小气吗?”

“陛下圣明!”赵永深知朱允炆此番话中的含义,燕王谋逆天下人皆知,宁王与燕王齐名难道心中就没有此番打算吗?现在只是在家中和奴婢抱怨几句就到了人尽皆知的地步了,那日后若是也和燕王一般或者说和燕王一同起兵那又会是怎样呢?如今手握重兵却按兵不动,虽说是没有朝廷旨意,可是就连一封军报都没有传来。宁王封地在诸位藩王之中离燕王最近不得不让人起疑心啊!

想到这里赵永也是不敢多言,只好站在一旁等着朱允炆发话。

“赵大人您做为御史大夫,监察百官是你的职责所在所以呢宁皇叔那就派你去安抚以下吧!”朱允炆轻飘飘地说了一句。

“魏国公何在?”朱允炆朝着一众大臣问道。

“回陛下!臣在此。”魏国公徐增寿跪拜道。

“魏国公你也不必忧心,朕知道你对朝廷的忠心。燕王虽说你是妹夫可是在大是大非面前朕相信魏国公还是分得清的。你进宫前派人给我送的奏折我已经看过了。你的看法与朕不谋而合所以你也陪赵大人去一趟宁王那吧!

不过你的任务不是安抚宁王,你的任务是‘朵颜三卫’,你此番前去务必要把这支部队牢牢的控制住。你一旦掌握了‘朵颜三卫’就立刻开往大同府。与长兴侯的军队互相守望给我把燕王军队给朕死死的咬住在北平周边。”

“臣领旨。”徐增寿十分吃惊的看着朱允炆。才短短几个时辰朱允炆便从最先得知燕王造反时的慌忙无措变成现如今的果断睿智。而且对自己和燕王的关系竟然不介意丝毫,居然还敢让他前去领兵。

“魏国公不必多虑,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朕不是那南宋的昏君是不会做出那‘莫须有’的事情。”朱允炆笑道。

“臣不敢。只是臣有一事不明还望陛下明示。”徐增寿问道。

“魏国公请讲。”朱允炆也是毫不介意回复道。

“陛下,燕王仓促起兵虽说攻克北平收拢降将,燕军总共也就十万大军其中精锐也就两万余人。可是朝廷对燕王可是早早就有了防备在北平周边朝廷早已布下近二十万大军,为何我们还要从南方调兵而且还是防守燕军?为何我们不主动出击?”徐增寿疑问道。

“魏国公此言差矣!朕的那个皇叔岂是碌碌无为之辈。太祖高皇帝在世时就对其赞赏有加。其十五岁时就已经跟在你父亲中山王身旁出征了,那岐阳王更是将一生本领都交予他了。从小便跟在我大明开国元勋身旁,就藩之后更是多次与漠北胡人展开殊死搏斗。

其卓越的军事才能我建文一朝已无人可望其项背!加之太祖高皇帝在位时让其节制边军北军大多为其旧部所以早先派去的军队不可再用。否则会无形之中壮大燕军的声势此为我朝之大患啊!

燕军善骑兵野战不善攻坚,朕命你与长兴侯守大同hu保定府一来是要你们牵制住燕军,长兴侯的本事你是知晓的他在正面抵御燕军,燕军多为骑兵没有攻城器械绝不可能是长兴侯的对手。而你在大同率‘朵颜三卫’侧翼骚扰燕军自然就无法长驱直入。三个月内朝廷就能召集至少五十万大军开赴北平,朕要亲自会会我这个燕王叔。”朱允炆看向徐增寿自信的说道。

“我要让我这个不可一世的皇叔知道他不是我的对手,造反是他这一生做出的最愚蠢的决定。我要告诉他我比他更适合当这大明的天子他的如意算盘打错了。”

听到朱允炆说出这些在场的各位大人都是大吃一惊:“陛下万万不可啊!您乃万金之躯切不可做此等凶险之事。”

齐泰、黄子澄、方孝孺更是第一时间站出来阻止此事。

“诸位!今夜朕召集各位,你们真当我是在和你们商量吗?朕是在命令你们,你们只需要去执行我的命令即可。我建文一朝你们觉得还有谁能凭一己之力对抗燕王吗?燕王造反不仅仅是国事也是我朱家的家事朕有权决定我该如何去面对。朕绝不会输给朕的这个皇叔。”朱允炆不容置疑的说道。

看到朱允炆是真的动了御驾亲征的念头方孝孺也是不顾一切的站出来说道:“陛下三思!讨伐燕逆并非儿戏,也不是意气之争。还望陛下不要因为一时意气置自身于险境之中,置我大明江山于危难之中。”

“方孝孺,你们还真把朕当做寻常百姓家的无知稚童了吗?

岂有此理!难道你觉得燕王起兵也是意气之争吗?

你可知为何朕派出了魏国公和长兴侯二人去讨伐燕王,可是交给他们的任务却只是防守吗?三十万大军再加上‘朵颜三卫’面对燕军的十万之众我们完全有一战之力。

可是你们谁有着必胜的把握,你们现在有谁能给朕一个必胜的承诺。方孝孺你说有谁?你觉得你可以吗?你们谁也不行!

此前削藩我大明边境七王,现如今只剩燕、宁、肃三王。可现在燕王谋逆,肃王与女真部族陷入苦战。你们觉得光凭宁王一人能守得住我大明北境绵延万里的边境线吗?

此战若是燕王胜,我大明无非就是换个君王,死一些个大臣而已不打紧的,届时我大明边境依旧是固若金汤。可若是这一战中燕王兵败尔等能放过燕王吗?燕王一死对你们而言高悬在头顶的那把宝剑就烟消云散了。

可是尔等有没有想过燕王一死对你们是一种解脱,对漠北的那些胡人又何尝不是少了一座长城呢?到那时胡人厉兵秣马趁我大明边境空虚大举进攻。届时我大明北境定是一片糜烂,难道我明朝又要做回那南宋偏安一隅吗?

所以此次打败燕王的必须是朕,我不仅是要打给我大明子民们看,打给剩下的这些藩王们看,更是要打给北边的胡人们看。我要让这些人知道大明朝不仅仅只是有一个燕王棣,还有个更可怕的君主。

卿等都各自回去好好准备吧!魏国公即日就出发前往大宁接管军队,朝廷的粮草补给半月内就到大同。

长兴侯三日后你便出发前去济南在那里有朕给你准备的三十万大军你可不要让朕失望。”朱允炆在一番唇枪舌剑之后是彻底的征服了朝中的一些大臣。他们万万没想到幼主竟然有此等眼界绝非庸人。

看来陛下一瞬间成长起来了,如此一来燕王造反也并非坏事我大明可能会拥有一位圣主明君了。

徐增寿和耿炳文无疑是最兴奋的两人了,陛下如此决断从战略角度上丝毫没有问题,燕王新锐之师确实不宜与之鏖战。看来殿下心中早有沟壑。

“臣!徐增寿(耿炳文)领旨!”徐,耿二人异口同声道。

“好,两位爱卿前线之事便全权交予卿了,三个月之内我定会带朝廷的大军增援卿等。”朱允炆向着徐、耿二人打着包票。

“有本启奏,无本退朝!”魏忠贤在一旁高喝。

“臣,礼部尚书曹云靖有本启奏。”

魏忠贤看了一眼朱允炆高喝道:“宣!”

“陛下,现如今燕王起兵谋反朝廷是否可以暂缓削藩一事?若是在行削藩一事怕是要将各路藩王推向燕军了!”曹云靖说道。

朱允炆也是眉头紧皱,看起来也是被削藩一事给难住了。良久才开口说道:“削藩一事不可暂缓,燕王造反不臣之心已经昭然于天下。但是各路藩王却不尽然,他们虽对朝廷削藩有所不满但也不全都是像燕王那般胆大妄为之人。再说我对燕王起兵一事也是有所耳闻,多是燕王身边的一些小人挑唆而至。”

“再者说朝廷削藩不仅仅是因为朕对于藩王佣兵自重的忌惮,也是为了我大明江山社稷着想。

每个藩王一年的俸禄是十万石粮食,太祖高皇帝一口气就册封了二十几位藩王一年就仅仅是各地藩王的俸禄都要两百万石粮食。

再加上朝廷各级官员的俸禄,各地军队的给养,天灾后朝廷的救济钱款。我大明朝的税赋几乎是挥霍一空。倘若是北方局势有变那朝廷拿什么去应对。”

“加上太祖高皇帝祖制藩王子孙皆由朝廷供养你们想想看百年之后这些藩王又会有多少个子孙后代。朝廷又要付出多少的税赋?所以说削藩一事事关大明江山社稷绝不能含糊。但是此前的手段的确有些激进,过犹不及啊!”

“这样吧!曹爱卿你替朕草拟一份诏书广昭天下。”

“燕王忤逆,罔顾国法。妖言惑众,置天下百姓于水火之中,实为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举。若燕王能够归降,朕感念其为祖皇帝血脉免其一死,但其军中妖言惑众之人一律处死。如:妖僧姚广孝,叛将朱能,张玉等一干人等皆以谋反之罪论处,株连九族。

朕观燕军‘靖难’文书实属荒谬。朕虽年幼岂是汉,晋惠帝之流任人摆布,朝无佞臣自然无需‘勤王靖难’。但燕王所言削藩一事却是朕思虑不周有违皇祖圣训,朕愿发‘罪己诏’。先前五位藩王确有不法之事,但罪不至死。特此追封湘王朱柏为永安王,湘王子嗣世代为王。祖皇帝先前所封亲王封地不再减少,但是全都要改迁。至于各个藩王俸禄也都减半,府中三卫全部删减,保留百人为王府护卫一应武器由当地都卫府提供,不得私自铸造。此后朝廷将会开展新的营收可由各个王府协助经营,其中一成的盈利可供王府用度。”

“曹爱卿这便是朕对削藩一事的态度,你就按照朕的意思写下诏书,其中燕王部下的罪责就不必我与你明说了吧?同时各王封地改封一事也都交予你们礼部一应办理,朕的罪己诏也要尽快写出与之一同颁布。”

“陛下,臣等有几事不明,还望陛下明示。”户部尚书夏元吉和礼部尚书曹云靖两人互相使了个眼色一同说道。

“两位尚书请讲吧!”朱允炆也是知道这两人要说什么。曹云靖在朱允炆的印象中对此人没有什么了解,但是夏元吉朱允炆是知道的洪武二十三年进士,历经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五朝明初重臣,政绩卓越,尤以理财为专长。同时刚正不阿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政治立场,从不动摇,是缔造明朝盛世的不世功臣。他一开口朱允炆就知道这是怕是没那么简单了。

“陛下,您有所不知现如今朝廷与燕王叛军交战,国家财政吃紧实在是无力再做养皇商这种赔钱的买卖了。

再者现如今江南诸地水涝灾害频发,ah河南等地也是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啊!国家已经没有多少钱财去处理藩王改迁封地,经营皇商一事了。”夏元吉激动地说着。

夏元吉话音刚落那礼部尚书曹云靖就迫不及待的说道:

“陛下,臣认为您对燕王的态度是否过于暧昧了些,难道我们真的对燕王一事就这么高高举起,轻轻放下吗?臣认为燕王谋逆,他虽贵为皇亲但是也不能就那么轻易的饶过。应该从重处置!”

我靠!这两货说话这么直白的吗?直言不讳啊!你们两能从洪武一朝活下来还爬上了高位真是个奇迹。朱允炆对这两个货很是无语,自己这话说得还不够明白吗?

我只要这场仗打赢就行了,燕王的性命我要保下来。至于削藩我也还要继续而且我还要更彻底。我这一次不需要再找什么理由了,就是直接动手把这些个藩王想要造反的念头扼杀在摇篮里面。你们两个居然两个都不赞成。朱允炆也是阴恻着说道:

“难道,朕说得还不够清楚吗?你们是想要朕背上一个杀死自己亲叔叔的罪名吗?朕说过了要是燕王愿意归降,朕可念其受人蛊惑的份上饶他一命。难道这都不行吗?各地藩王朕也都和你们陈述了削藩的原因,你们有许多人也都是前朝老臣,当初你们是如何劝谏祖皇帝陛下的,难道你们现在还要朕再说一遍给你们听吗?这件事就这么定了。

至于开展新的营收一事,夏尚书朕知道朝廷现在的皇商大多都是装装样子吃空饷的。朝廷也没有什么其他的路子去制造新的税收了。我问你现如今朝廷的财政还能够维持多长时间?”朱允炆耐着性子对着朝臣说道。

“回陛下的话,除去朝廷的照例开销以外,再加上近年受灾的情况。如若还要与燕军开战和实行诸王的分封事宜的话,只能够维持九个月的了。”夏元吉苦着脸说道。

“九个月够了,朕向你保证燕王一事朕半年之内就能搞定,为朝廷开展新的税收我心中也有了想法。但是眼下呢!救灾一事确实刻不容缓所以爱卿就先去处理赈灾一事,同时修复河防。等到爱卿回来朕再与爱卿细说。

钱粮人手一事夏大人不必担心,救灾不要再用救济形式进行了。以工代赈让灾民们去河堤上劳作换取口粮,保证他们的基本生存即可。同时你也可以调动诸地守军加入治理水患的工程之中来。朝廷每月给他们的粮饷可不是仅仅供他们玩乐的。”朱允炆说完后笑眯眯地看着夏元吉,似乎是很满意夏元吉现在的表情。

听到朱允炆说出‘以工代赈’的时候夏元吉就已经是大吃一惊了,后面朱允炆更是要让兵士们参与进来更是夏元吉没有想到的。

“陛下圣明,此举乃是我大明百姓之福啊!陛下睿智神武臣愿为陛下肝脑涂地。”夏元吉对着朱允炆深深地拜下。

“好!诸位爱卿可还觉得有何不可啊?若是无事那边退朝吧!回去后都各司其职。夏大人三日后你便出发和工部的几位大人分别前往江南等地治理水患吧!伐燕大军也要在十五日内集结完毕,由魏国公和长兴侯带领前往北境。大军北伐时,京中防务由禁卫军和锦衣卫共同维护。退朝!”朱允炆一口气说完便头也不回的走了。

只留下一脸震惊的群臣面面相觑,此番北境急报陛下火急火燎的召开朝会,本以为会是一场无休无止的争吵。可却没想到居然会是这样的结局,皇上根本就不打算和他们商量就像是走个过场给他们交代任务一般。

而且各个决策还都是合情合理让人找不到反对的理由,就像是陛下事先就已经知晓了一般并且早就想好了应对之策。

最后陛下宣布重开锦衣卫一事更是让一众大臣感觉脖子上的寒意又重了几分,不由的缩了缩脖颈。陛下几日不见就已经是深不可测了。

不过有人欢喜有人忧,齐泰、黄子澄等一众建文帝的心腹面色都不怎么好看,这些决定陛下事先都没有与他们提起过。他们几人交换眼神之后也都只好在心中安慰自己道,事出从急陛下可能是一时间无法告知我等。看来明日等找个机会进宫面圣向陛下问个明白了。重重的叹了口气齐泰等人也是一同离开了奉天殿。

欢喜的那些人就是朱允炆也是没有想到,他们可都是因为朱允炆的穿越而登场的一些个治世能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