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一章 带兵也是学问(1 / 2)

“老李,有你的!”

孔捷心悦诚服。

刚才他还觉得李云龙的战前动员有点过于消极了,一开口就是这场战斗有多么难打,那还不得把战士们都吓到了。

可现在孔捷才明白李云龙的高明之处,这叫反其道而行之。

与其让战士们上了战场后再去适应战斗的残酷,还不如提前把情况讲清楚,让他们做好心理准备。

而且李云龙说得明明白白,害怕的,可以现在就退出,他绝不为难。

这就等于是给了战士们一个选择的机会。

去战场,有可能会死,如果惜命,那就现在退出。

不退出的,上了战场就必须要拼命。

这是选择,更是尊重,让战士们自己来决定是否要上战场。

毕竟战士们当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没有上过战场,没有经历过战斗的新兵,谁也不知道这些新兵糊里糊涂地上了战场,会出现什么情况。

有的时候在战斗中,尤其是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部队里出现一个逃兵,所造成的影响和后果,都有可能是致命的。

与其要冒着在战斗时出现逃兵的风险,还不如在战斗开始之前,把逃兵都清除干净。

结果很不错,不愧是八路军的战士,不愧是独立团的兵,一个想走的都没有。

这就等于是把战士们的思想意识打成了统一,让他们做好了上战场面对困难的准备,下好了随时有可能牺牲的决心。

随后,李云龙又告诉了战士们打这一仗的原因。

他没有像跟孔捷和邢志国说的那样,深入剖析战斗的意义,没有上升到国家存亡的高度,没有解释上级机关的顾虑和为难之处。

甚至都没有告诉大家,这次行动是他自己私下决定的。

因为他知道,即使把那些话原原本本地说出来,哪怕说得再浅显易懂些,恐怕也没几个人能听得懂。

这个时代就是这样,战士们参军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为了能吃上饭,穿上衣,不被别人欺负。

只有在部队里待了一段时间,经历了一些事,耳濡目染之后,才能逐渐理解什么是国家大义。

这不是人性自私的体现,而是受制于这个时代的条件所限,绝大多数人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所恪守的道德,就是人性中的本善。

谁能指望一个文盲去写出一篇华丽的文章,即使他再聪明,也无法办到,这是同样的道理。

可以说在军队中,锻炼的不仅是人的体魄,更有灵魂的升华和思想的进步。

所以李云龙用了一个很简单的理由。

报仇。

报仇似乎是一件充满了血腥和暴力的事,可确实每一个开启了灵智的人都能听明白,也愿意去做的事。

在军队中,战友无疑是最亲近的人,战友受到了伤害,那么报仇就是理所应当的事。

尤其在凶手还是敌人的情况下,就更加不用顾虑道德的牵绊。

李云龙的词句并不华丽,甚至还有些粗鲁,却更能让没有多少文化的战士听得懂。

道理很简单,都是独立团的兵,那就都是兄弟,现在兄弟被小鬼子杀了,应不应该给他们报仇?

只要是男人,尤其这个男人还是个有血性的军人,恐怕没人会拒绝。

一句报仇,就把一整支部队的血性调了起来。

在这一刻,战士们心中是充满仇恨的,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要为自己的战友报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