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林合一透露的情报,八路军副总指挥将会于后天中午,在忻县城内的寺庙同八路军总部的工作组汇合,然后启程返回五台总部。
忻县是个破败的小县城,破到连小鬼子都不愿派部队去占领。
而且城内的建筑物多以民房为主,较为低矮,巷道繁多,虽然方便隐藏,但同样方便逃跑。
在城内伏击,并不是明智之举。
伊藤邦彦经过研究后,最终把伏击的地点定在了忻县城外二十公里处的荒地上。
那里地形平坦,适合拉开战线,视野开阔,有利于阻击,想要逃走却很困难。
至于伏兵的数量,伊藤邦彦也是经过反复思考的。
少了肯定不行,三百多人的警卫部队可不是吃素的,真要拼上命,小鬼子不一定能挡得住。
可要是去的多了也不行,毕竟大规模调动部队,做不到悄无声息,如果被八路军察觉,即使不清楚小鬼子的意图,也容易引起警惕,临时更改路线可就完了,像这样的机会,恐怕很难再遇到第二次。
考虑再三,伊藤邦彦决定派遣一个联队出动。
一个联队四千多人的兵力,足够应付三百多八路军,而且在占领区内联队运动也很正常,不容易引起八路军注意。
为了避免自身出现较大伤亡,增加成功的可能性,伊藤邦彦也制定了具体战术。
那就是率先发动炮击,在最大程度上杀伤八路军的警卫力量,只要能保证副总指挥不死,那两个警卫连和三十多人的工作组,能杀多少是多少。
保护副总指挥的人越少,成功地可能性就越高。
可是炮弹杀伤力巨大,不可能做到精确打击,又该如何避免伤害到副总指挥呢?
这个问题,胜村阳太和伊藤邦彦都考虑到了,应对的办法就是林合一。
负责伏击的井边联队,取消了步兵炮和山炮等大型火炮,使用迫击炮进行打击。
迫击炮体积较小,便于携带和隐藏,事先不容易暴露。
而且迫击炮的精准度更高,坐标清楚误差就会更小。
最重要的是,林合一在他的计划内,将会与返回八路军总部的队伍汇合,快进入伏击地点的时候,提前向小鬼子发出信号。
然后紧跟在副总指挥左右,以特有的标识提醒小鬼子炮兵,在确定目标的时候要避开副总指挥。
这样一来,就可以避免副总指挥被伤害到了。
这种策略以现代军事的眼光来看,既繁琐又愚蠢,而且还有不小的风险。
可是在抗战年代,并没有那些先进的通讯和定位工具,战斗主要还是靠人力来完成的。
按照伊藤邦彦的计划,炮火打击完毕后,副总指挥身边就剩不下多少人了。
这个时候,炮兵主动现身,作势佯攻。
如果副总指挥不逃,那就直接将他活捉。
如果要逃,林合一就会再次发挥作用,带着副总指挥向前跑。
而前方,将由井边联队的步兵部队形成一道拦截线,把路堵死。
阵势一定要大,这样可以在心理上给副总指挥造成压力,然后以胜村阳太的名义向他发出邀请,迫使他投降。
如果副总指挥拒不投降,那么拦截的步兵队伍将会迅速合拢,将他包围在中间,几千人的步兵,就算闭着眼睛也能把他活捉了。
当然,任何事都不是绝对的,如果在经过炮击之后,副总指挥没有按照林合一的建议向前逃,而是原路返回怎么办?
伊藤邦彦也有准备。
除井边联队外,他还会调动另一个联队,提前进入阳曲城,后天一早向忻县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