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并不复杂,可你是如何通过对话来确定这个人产生过要吃苹果的念头的呢?”
副总指挥的总结能力也很强,通过乔林所举的例子,他大概已经明白乔林和林合一对话的目的了。
假设叛变投敌的行为就是那颗苹果,那么在决定摘苹果之前,林合一肯定是经过思考的,要不要摘,怎么摘?
乔林和林合一对话的时候,那颗苹果已经被林合一吃进肚子里了,而乔林的目的,就是想要确定林合一是否产生过摘苹果的念头。
“副总指挥,您又说到点子上了,我给您接着举例。”
乔林感觉这样的对话方式简直没有任何难度,笑了笑接着说道:
“这个人吃完苹果后,准备离开,结果苹果的主人来了,询问他树上的苹果怎么不见了,因为那是一颗十分宝贵的苹果,千金不换,他不敢承认是自己吃了,只能抵赖说不知道,或者撒谎说被别人摘走了,可他无论说什么,在他的思维中,自己吃了这颗苹果是事实。”
“所以你就是苹果的主人,你想要从他口中得知苹果的真实去向?”
副总指挥若有所思。
“没错,因为附近没有其他人,我就怀疑是他偷了苹果,可是我没有亲眼看见,我没有证据,就只能通过一些其他的手段来证实我的猜测,比如对话,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到没有漏洞的谎言,即使谎言本身严丝合缝,也会在其他地方出现破绽,比如眼神,比如说话的速度,比如面部表情,比如手指关节的运动,比如肌肉的抽搐,很多很多,因为人在撒谎的时候,思维本身是排斥的,可以控制语言,但不可能完全控制其他部位的反应,这就属于心理学的范畴,当然心理学涵盖的范围很广,并不仅仅是这些。”
乔林总算用一个偷苹果的故事,向副总指挥普及了一下什么叫做心理学,结果还是比较满意的。
“所以在你和林合一的对话过程中,你的重点不是他说了什么,而是在观察他做出了怎样的反应?”
副总指挥的脑子简直就是八核的,一点就透。
“是,林合一的反应太奇怪了。”
乔林觉得可以继续之前的话题了。
“奇怪在哪里?”
虽说已经明白了乔林做出判断的理论依据,但副总指挥并不能完全理解他这样做的关键点在哪。
毕竟理论需要实践来验证,而副总指挥并没有实践过。
“刚才就说过了,他的态度太好了,副总指挥,您换位思考一下,假如有一个您完全不认识的人,突然出现在您面前,提出各种各样傻乎乎的问题,您会怎么想?”
乔林觉得根据林合一的态度解释他为什么心虚,无疑又是一项大工程,所以他干脆换种思路,让副总指挥代入进去,以角色互换的方式来感受其中的内涵。
“这个嘛...”
副总指挥陷入到沉思当中。
事实上这种方法他并不是第一次接触,以前在行军作战的时候,经常会站在敌人的角度来分析战斗,从而判断出敌人会如何部署,会采取什么样的战术。
不过用这种方式来分析一个人是否心中有鬼,还是头一回。
“一开始的时候,应该会比较耐心地去回答,林合一这个人向来就比较和气。”
副总指挥把自己代入到了林合一的角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