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总指挥戎马多年,对于战场上的事可以说是了如指掌。
他很清楚,战斗中有战士受伤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受伤之后,因为医疗条件有限,得不到及时的救治。
这个时代,在战场上阵亡并不是士兵死亡最大的原因,而是战后伤员的伤口感染,失血过多引起的一系列并发症。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在战斗中,一个战士被炮弹碎片击中了大腿。
按照常规治疗手段,无非就是通过手术取出弹片,然后缝合伤口等待痊愈。
这种程度的伤势,在现代社会几乎可以称之为轻伤,伤愈后不会对伤员造成任何影响。
可是在抗战时期,别看只是一枚小小的弹片,却很有可能要了伤员的命。
外伤有两点是最致命的,一是失血过多,二是伤口感染。
失血过多会导致血压下降,呼吸急促,神志不清等状况,严重的还会出现休克,导致死亡。
遇到失血过多的情况,首先要做的就是及时止血。
可是由于条件落后,没有那些先进的止血工具,部队里采用的都是比较传统的止血方法,比如用手指按压伤口附近的血管,比如用棉布堵住出血口,比如用绳子捆扎血管等等。
这些措施对于少量失血有作用,一旦遇到动脉出血或者大面积的伤口,作用就微乎其微了。
其次失血过多需要输血维持血压稳定,但在战场上,没有条件携带备用血液,再加上血型的区别,很多伤员无法得到及时输血救治。
因此在战场上,很多战士只是受了一处看似并不致命的外伤,却往往会因为失血过多而导致死亡。
还有伤口感染,相对于失血过多,伤口感染更为致命。
战场上环境恶劣,战士在受伤后,不具备及时消毒的条件,很容易引起伤口的感染。
由于条件所限,在包扎伤口时,没有那么多的绷带和纱布,伤员大多都是随手从衣服上撕下来一块布进行简单包扎,衣物上附着的病菌也容易引起感染。
伤口一旦感染,在这个时代,无论是部队或者是医院,抗生素和抗毒素都属于及其紧缺的医疗物资。
因此很多时候只能眼睁睁看着伤员的伤口感染恶化,却又束手无策。
破伤风,菌体毒素,最终会导致伤员高烧,神经受损等一系列并发症,直至死亡。
其实对于绝大多数的八路军展示来说,选择从军,他们就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无论是在战场上战死,还是因为伤重不治,最终的结果都是一样的,他们都能够坦然接受死亡。
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的战士甘愿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往前冲,而不后退半步了。
死了,那就是为国捐躯,没死,那就等伤愈了再上战场。
最残忍的是,死不了,却也不能再上战场杀敌了。
由于战斗需要,战士们并不是一受伤就会被立刻转移出战场,大多数时候仍旧要继续坚持战斗。
这个时候,伤口怎么办?
小伤口可以暂不理会,大伤口呢?就需要止血。
不管是手指按压,还是棉布堵住出血口,都比较繁琐,因此战场上最常见的止血方法就是用绳子或者布带捆扎。
血管受到挤压后,会减缓出血量,但是时间一场,被捆扎处的神经和肌肉容易坏死。
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即使放到现代社会,也没有有效地治疗手段。
唯一的办法,就是截肢。
千万不要小看战争,战场上的残酷,远超常人的想象。
书本上的记载,只是刻板的文字,读者能了解有多残酷,却无法切身体会。
影视作品中那些拄着拐杖,被担架抬着的伤兵,看着伤口包扎处的殷殷血迹,是不是感觉很疼,是不是很残忍?
乔林以前认为这就是战场的真实场景了。
可当他亲身经历过以后,才知道那些影视作品中的演绎,已经很保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