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章 那些伟大的人(1 / 2)

这回乔林听明白了,副总指挥所指的,并不是战争结束后就能恢复安定,而是战争本身所造成的损失,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弥补。

的确,即使战争结束了,忻县就能一夜之间恢复到原来的样子吗?

肯定是不可能的。

且不说已经搬走的那些百姓们是否还愿意再搬回来,光是修复这里的破败的建筑,就不是短时间内能完成的。

吸引人口重新定居,翻建这些房屋建筑,发展经济,想要把忻县恢复到以前那样繁华,可能真的需要几十年的时间。

而且这还只是表面上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遭受了战争残害的百姓们的想法。

他们在战火中艰苦求生,有些人半辈子都是在恐慌不安中度过,有些人从出生到长大成人,看到的全都是兵荒马乱的景象。

战争已经成为了扎进他们神经的同一根刺,时时刻刻都让他们在痛苦中煎熬。

即使战争结束了,国家胜利了,可这些百姓,他们会相信战争是真的结束了吗?

万一过不了多久,又打起来了呢?

战争年代,绝大多数的百姓,他们对待生活的状态都是将就。

将就着活,将就着过。

谁也不知道明天这里会变成什么样?谁也不知道明天自己是否还会活着。

和平年代,百姓们的生活富足了,手里有了钱会做什么?

住更大更好的房子,吃更鲜更美味的食物,穿更舒服更漂亮的衣服,都是在尽可能的享受生活。

可战争年代呢,有几个人会考虑这些?

城市里的房屋价格比纸还贱,乡下更是,只要屋子不塌,就继续住,几乎没有人会去盖新房。

至于吃好的穿好的,更是连想都不用想,物资的极度匮乏,百姓们能吃上口饭,不至于衣不遮体就很满足了,享受生活,很多人已经没有这个概念了。

试问被战争荼毒多年的百姓们,会在短时间内改变几十年来养成的习惯和心态吗?

很难很难。

战胜结束了,是不用再打仗了,可要想让百姓们的生活回归到正轨,让一个百废待兴的国家重新恢复生机,开始发展,建设,更是无比困难的事情。

副总指挥虽然指的是忻县,可乔林明白,他所说的不仅仅是这里,而是整个国家。

神州大地,四万万人口,都在承受着战争带来的痛苦,在这片土地上,有多少在苦难中煎熬的百姓,又有多少像忻县一样的城市?

以前在书本上学到过的历史,那些生硬的文字所介绍的这个时代,乔林以为他了解了。

可是直到此刻,他才明白,他所了解的,只是一段记录而已。

当真正置身于这个时代,亲身体验过这种生活,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思想去感受,他才真正明白了,后世的繁荣富强有多么的来之不易,这些先烈们所付出的努力,又是多么的巨大。

这就好比是要盖一栋摩天大楼,却只有一个工人,无论是打地基,拉材料,垒砖砌墙搭钢筋,浇筑混凝土,所有的工作都需要他一个人去完成。

当这栋摩天大楼盖好后,某天乔林走到了楼下,抬头望向高耸入云的楼顶,看着楼体上光可鉴人的玻璃和复杂多变的造型。

乔林会由衷地感叹,这栋楼好漂亮啊。

当他得知这栋楼是一个人盖出来的,他可能会感叹这个人挺厉害,至多感慨一番这个人一定是花费了不少的精力,受了不少的苦。

可这个人究竟有多厉害,究竟花费了多少精力,流了多少汗,受了多少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