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三章 不好笑的笑话(2 / 2)

说着,一碗水就端到了乔林面前。

看着乔林喝完了水,李云龙这才问道:

“啥主意?”

“团长,其实你发愁的都不是啥大事,解决起来也方便,首先你自己心里得有个数,这次征兵你打算征多少?”

乔林打算根据李云龙的目标来制定计划,毕竟人家才是团长。

半天没动静,见李云龙一脸懵的样子,好像没太听明白,乔林又解释道:

“我的意思是,你打算把独立团发展到什么规模。”

这下李云龙听懂了,考虑了一下后说道:

“现在独立团有不到一千人,两个步兵营,一个骑兵连,还有一个通信班,我想着弄出三个步兵营,一个炮营,一个骑兵连,一个机枪连,一个特务连,一个突击连,再加一个火力连,再加上参谋部,通信排,还有后勤和卫生队,凑足四千人就差不多了。”

毕竟是行伍多年的老兵,对如何组建出一支具有强大战斗力的部队还是很在行的。

这个安排,就连乔林都挑不出任何毛病来。

从专业军事角度来看,四千人已经相当于两个团了,兵力绝对是饱和的。

抗战时期条件有限,军事理念落后,没有装甲车等装备,很多作战部队其实并没有详细的分工,几乎是全员皆兵。

也就是一个团从团长到炊事班,全都属于步兵序列。

单从李云龙对独立团的人员分配和单位部署,就能看出这个人在军事方面的理念已经很超前了。

他不是个只会靠勇气打仗的莽夫,在八路军还把人海战术作为主流战术使用时,他就已经能想到用各兵种进行协同作战了。

这一点,是很难能可贵的。

“那就凑足四千人作为独立团的正式编制,这些新战士的武器咱们可以想办法从鬼子那一点一点弄,两三千杆枪虽然不少,不过多弄几个鬼子的大队就能凑齐了,陈旅长已经同意咱们征兵了,军装的事他不能不管吧。”

乔林冲李云龙挤了挤眼睛,话里有话地说道。

“对啊,武器咱们自己想办法,军装旅长不能不管。”

李云龙一拍大腿,豁然开朗,这不就找到下家帮忙分担了吗。

“不过报名参军的人挺多,剩下的人怎么办?直接拒绝是不是有点打击群众们的积极性啊?”

没过一会,李云龙又一脸为难地说道。

乔林撇撇嘴,明白这话是故意说给自己听的。

李云龙肯定是舍不得一下子就把几千想当兵的人拒之门外,部队里的领导都是这样,韩信用兵,多多益善嘛。

“这个也简单,成立各县大队,区小队,把那些没招进来的人都安排进去,不属于八路军的正规编制,但是都归独立团领导。”

乔林又给李云龙出了个主意。

“等会等会,你说仔细点,我没听明白。”

李云龙连忙追问道,这些词他还是头一次听。

“就是在各县各区各乡成立民兵队,类似于地方武装,他们不属于正规军,闲时忙农活,战时也能上战场,还能负责打探情报,排查敌人拍进来的奸细,作用多着呢。”

乔林侃侃而谈,给李云龙详细解释了这种人员分配的方式。

其实这个法子不是乔林想出来的,而是八路军为了更好的抗战,根据自身条件出发研究出来的。

只不过现在还是抗战初期,这种方法还没有出现,乔林就摘了前人的果实,用在了独立团身上。

闲时为民战时为兵,乔林给李云龙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这也就是伟人所说的,动员了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全民皆兵,共同抗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