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三教情况(2 / 2)

直到儒家创始人至圣先师孔圣人的出现。至圣先师生于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至圣先师创立的儒家原先是先秦诸子百家之一,儒家在先秦时期和诸子百家地位平等,在始皇帝的“焚书坑儒“误会后,看似将儒家重创,其实实则是对百家的保护,为了掩饰方士一门及各修道门派存在的痕迹,为了不影响国运,为了破而后立。而后汉武帝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听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对思想实施钳制,使儒家重新兴起。

但其中的坎坷也是无法与外人所述,儒家的中心思想连徐福曾经也颇为赞赏,只是因为他们独到的修行方式,让他们修行却较为艰难,儒家子弟虽然人数不少,能够修行的人却少之又少,所以每当儒家出现可以修行的子弟都是相当珍贵,如同金屋藏娇般的保护起来很少出世,所以外人很少看到儒家有修为的弟子,不免让外人会有流言蜚语觉得儒家弟子只会教书育人只会在朝堂之上发展,并不能与其他两教有不少修士共比,但是儒家却是华夏历史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多少文人的风骨,多少读书人的脊梁,无一不是展现儒家的影响力,虽然刚才孙胖子酸了孔庆祥几句,但是孙胖子从内心还是很佩服这些读书人的,只是嘴臭的毛病而已。

释门也在汉朝时期进入了中原,开始传教,直到隋唐时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兴盛,还有离天竺较近的藏地,也有了藏传佛教的出现,至此三教鼎立的局势也在隋唐时期形成,只是那时候早已没有方士一门,道教始终没有真正的领头人物扛旗之人出现,相对发展较为分散,各自为政。

刚刚孔庆祥所说的就是藏传佛教的佛门圣物格萨尔王的青天剑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