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在人群靠过来之前,飞走了。
虽然它接受了祝梦,但不代表它能在众多人类的围观、注视乃至靠近之下能安之若素。
“那鹰直接飞到你胳膊上,你都不害怕的吗?”李女士紧张兮兮地扒拉着祝梦转了好几圈,试图找到祝梦被猛禽伤害的佐证。
“没事……”祝梦给了李女士一个大大的拥抱,拍着她的背,努力安抚李女士情绪。
要不是祝梦制止,李女士在雪山落下来的时候就想冲过来保护她赶走老鹰。李女士一定吓坏了。
然而,没有更多的时间留给母女进行情感上的交流。
在李女士过来没多久,之前后退离了祝梦有十几米远的一帮子游客也涌到祝梦身边,震惊又好奇的对她问东问西。
“小姑娘,你这鸟叫声学的像,怎么学的?连鹰都被你叫下来了!”老大爷疑问的语气里,羡慕中带着人人可察的酸意。
一大把年纪的大老爷们,对鹰的喜爱和向往一点不弱于年轻人。男人至死是少年,喜欢的东西不会随着年龄增长而改变。
祝梦叫雪山的那几句鹰语附近的游客是听到了的。但对不了解鸟语的人来说,顶多就是觉得小姑娘跟大伙一样没事学起鸟叫声而已。
不是鸟类专家和鸟类爱好者,没人能仅凭声音就判断出这是什么鸟叫。
对祝梦学鸟叫声的行为,大家只觉得这姑娘有天赋,学的真像。这件事中最能让他们震惊的点在于,这声音得像成什么程度,居然连天空中的鹰都能召唤下来。
刚刚那个老鹰俯冲而下,接住食物后又落在小姑娘身上的动作,可是惊到了在场的所有人。
老鹰,翼展一米5以上,几乎相当于一个成年人的身高。即便是隔着动物园的笼子观看,大家偶尔都会被它们捕猎的样子骇到,妥妥的猛禽。
所以当雪山落下来的时候,除了李女士以外的游客选择了远离祝梦,这是人类对未知凶险的本能反应。
当然,他们的做法也给了祝梦和雪山充足的空间寒暄。等到雪山飞走,大家才敢靠近祝梦。
“小姐姐,我想问问你鹰在胳膊上站着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对祝梦经历好奇又佩服的年轻女生,第一次亲眼见到如此奇人轶事,求知欲旺盛。
这个好看的小姐姐在鹰冲下来立在胳膊上竟然还能如此淡定,称得上一句巾帼不让须眉。
如果说老鹰冲着她来落在她身上,她觉得自己会吓哭。
对在场的大部分来说,一只老鹰落下来降落到人胳膊上这件事帅是帅,但要是野外未驯化的鹰,且提前没有做好心理准备,他们更大的可能是抱头鼠窜而非静静站在原地,哪还有多余的精力劝家人注意安全,不要靠近。
“你是不是有柯尔克孜族血统?”这是一个中年男游客饶有兴致的发问。从他的问话中,能听出来这家伙对疆省的历史多少有些了解,更对驯鹰人吃的故事有所耳闻。
柯尔克孜族,是游牧民族的一支,主要生活在疆省西部地区,至今传承有驯鹰这一被归类为华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习俗。
说起驯鹰,在华国的历史中,传承至少有上千年。
早至汉代,猎鹰就被达官贵人所喜爱。在北魏时期,朝廷中还专门设立了驯鹰的机构,叫鹰师曹。隋朝的隋炀帝也是猎鹰的狂热爱好者,那时有万余人靠驯鹰、鹞为生,形成了一条庞大的产业链。盛唐时期,唐玄宗设立了专门驯养猎鹰的官署,名为鹰坊。
即便是文官治天下而闻名的宋朝,也有辛弃疾的词句“左牵黄,右擎苍”。这句词一出,不知课堂上有多少学生沉浸在对古人出行狩猎排场的想象中。
可以说,华国人对猛禽的喜爱是刻在文化烙印里的。
“刚刚那一幕好帅啊,是我我能吹一辈子!”这是单纯把刚刚的场景代入到自己身上,就已经爽到头皮发麻的小伙子。虽然刚刚也没敢靠近,但不妨碍他觉得眼前这好看的妹子刚刚极帅。
跟他结伴出来玩的女朋友吐槽他,“你嘴上吹着美,真遇到了,还不得当场顶着锅盖跑路!”
给了祝梦两块羊肉的本地人小哥也过来凑热闹,他也是围观人群中的一员“我把你的经历告诉朋友了,他是阿勒泰电视台的记者,想采访一下你!”
这个开展就比较奇幻了……
众人围做一圈,把祝梦和李女士团团包在中间,七嘴八舌的发言,各说各的,吵得祝梦耳朵嗡嗡作响。篳趣閣
祝梦现在只有一个感觉,头大。
她并不害怕自己会说鸟语的事被人发现,说了其它人也得信呐。
只是大家各说各的,想努力听清每个人说的啥,那是真的难。
就像是会鸟语后她在麻雀堆中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