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明德更是纳罕:商兀确实曾经因为杜派和郑晏初大肆圈地而上书弹劾,但他们都属于“叶党”,平时好歹还能给对方留些脸面,不至于买凶杀人——就算不是一派,朝堂上互相揭短的事多了,也没见过要用劫掠杀人的方式解决问题的呀。陛下还在病中,几乎不处理朝政,在这个节骨眼上杀人,不是蠢又是什么呢?
桩桩件件的事情,是不是太过巧合了?
就在杜派、郑晏初被逮捕的同时,户部、礼部和吏部的“叶党”官员,再加上几个大理寺官员,或者亲自赶到叶府,或者派亲信子侄飞奔到叶明德面前,向叶明德询问情况,看他们一个个两股颤栗、一头冷汗的样子,叶明德就觉得心慌。
朝臣们请求叶明德带头给司瑞写奏折,为那些只是被逮捕、尚未完全定罪的朝臣们求情,如果能污蔑在商兀大人被杀案中,燕王司瑞断案不明、草菅人命,那就更好了,退一步讲,如果几位大人真的有罪,念在大战刚刚结束、朝廷正是用人之际的份上,念在几位大人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份上,让他们戴罪任职,也未尝不可。
可叶明德没有同意,非但不同意,还挥舞着受伤的小臂,吹着白花花的长须,将人们一股脑都赶走了。
叶明德十分清楚,现在不是召集“叶党”商讨对策的时候。朝廷——特别是燕王殿下——对几位大臣的行动又快又狠,尤其还抓住了他们的大罪,这不是他卖个面子就能解决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在如此关键的时刻,瓜田李下,不知道有多少眼睛盯着叶府呢,叶明德怎么能在这时候把朝廷官员拉到家里来说三道四?若是被朝廷定一个结党营私、聚众谋反的罪名,那些大臣杀头灭族事小,他叶家全族的脑袋还要不要了?
在叶明德吹胡子瞪眼的恐吓下,那些面色铁青的大人们各自悻悻而归。
送走了大人们,叶明德更是坐不住了。想着自家儿子还在司钺手上,他可不敢再冒险,不敢忽略他心中越发浓烈的不安,于是急忙命令次子叶继禹去寻楚王殿下,向他探听些口风。
漫长的一个时辰之后,叶继禹面色凝重地回来了,他说他原本去了楚王府,听楚王的守卫说,楚王殿下进宫了,便急忙驱车去宫门口等候。等了半个时辰也没见到楚王,一打听,才知道楚王原来早就走了。他进宫根本不是面圣,而是去后宫见了惠清公主。透露消息的人说,惠清公主似乎喜欢上了一个武将,可惜那武将官职低微,似乎还出自燕王麾下,楚王是应惠清公主之请,探听一下那位小将军的意思。
这个节骨眼上,楚王竟然为了儿女私情四处奔波?他很清闲啊!
不对,那小将军曾是燕王麾下,谁呢?兵马提督府的人吗?楚王和惠清公主,怎么会和燕王有瓜葛?这算是什么?和燕王化干戈为玉帛吗?
不不不,仔细想想,楚王和燕王,乃至与此次出手帮宋明臻返回黎国的武二公子武平川,好像从来都没有过“干戈”,真正和燕王有“干戈”的人,一直都是他叶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