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柳全福九岁那年的春天,柳全福把扎根送到几里外的赵兰埠口一所私塾去上学,教私塾的是赵兰埠口一位叫文如海的老秀才。
文如海是家中的独子,幼年时家里有几亩田地。在他八岁那年,他的父亲把他送到私塾念书。文如海天资聪明,十六岁那年就中了秀才,可谓少年成名。教他的先生和他的爹娘都深信这个孩子将来一定会光耀门楣,他本人也是志得意满,期待着在接下来的乡试中大显身手。
谁料文如海一连参加几次秋闱也没能中举,这让他很受打击。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少年郎这时的文大秀才早已娶妻生子,他的爹娘都已年迈,家里原有的几亩田也全都卖光了,一家老小的生计就成了大问题。这一天,族长来到他们家,劝说文如海在文家祠堂办一个私塾。
文如海打心眼里不愿意做一名教书先生,但此时已无更好的门路,他也只得答应了下来。文大秀才坐馆的消息很快就传开了,几天后,就来了十多个学童。文如海拉不下面子收他们的束宥,他的父亲就代他收下,家里买柴米的钱一下就有了。看到一家人欢天喜地的样子,文如海心中百感交集。
文如海不敢敷衍,他白天认真教学,晚上在油灯下苦读诗书。几年后,他的两位学生也考上了秀才,但他本人还是没有中举。文如海决心不再参加科举,一心一意培育英才。这样,有更多的学童被送到这个私塾,文如海也非常自豪。
无奈好景不长,几年后,在中国延续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了。文如海忧心忡忡,好在他教的那些学生大多都没有离开。废除科举制度才没有几年,满清王朝接着就覆灭了,周家口兴办了新式学堂,但有些人还愿意把家中的子弟送到他的私塾念书,所以文大秀才倒也没有失业。文如海有些心灰意冷,他整日里教那些孩童读“之乎者也”,除此以外,他每天还给他们上一堂算术课。
又过了几年,广川县又在圣寿寺的院内开办了一所滨河小学堂。小学堂的校长杜一鸣亲自登门诚邀文大秀才去学堂当教员,但被他以年老体弱为由拒绝了。所幸每年还有人给他送来几个学童,文如海就戴上老花镜每天教这些孩子认几个字,学一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