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小学毕业、中学毕业和朝夕相处的同学们分开,乃至于后面的聚聚散散,每一次分离,周彤都是很感伤的,以至于后来有一次,和一位同事的姐姐离别,那位姐姐哭了,舍不得分开,那次周彤心想:这太让我心碎了,以后真的不能和任何人有感情,因为知道总有分开的一天,互道离别的滋味,真的真的不好受,还不如自己一个人来来去去,免得牵挂。
和秦修朝夕相处了这么久,已经算的上她的一位老师了,以后的变数很多,谁知道还有没有,相见相处的机缘呢?真心修行之人,如果真的认识到了人生无常的意义,那么真的对以后的事情,不会那么笃定。
集法句经中说,午前所见人,午后永不见,午后所见人,明晨永不见。
又云:多男子女人,少壮即已殁,岂因彼年少,而言定可活。有于胎中死,有于生即亡,有尚唯知爬,有唯初学步,有老亦有幼,有当韶华年,渐次皆磨灭,如果熟自落。
譬如,俊少晨时尚展豆蔻,英气傲人,午后际即猝然离去,送往寒林;年迈父母悲别儿孙,亦不鲜见,故由年少,岂能成立不死之理?
再者,壮而无病者,先于久病卧床可怜悯者之前死去;顺缘俱足之富豪,死于饿得踉跄而行老乞丐前;怨魔扰害尚且未死,悠然自得无灾病者,却随突至死缘而去。如是等等多有见闻,云无病等而不会死,何能安立?
这不是消极的认知,这是真正认识到一点点生命的真相,然后自己又还没有,树立起真正的智慧时,就会有这种阶段,相信那些已经真正取得大成就者,他们是生死不惧了,任何对境都是如如不动的,就不会有所谓的感伤,只有积极的去行使自己的使命。
卓阳很是慈悲,他理解周彤的心情,他说,我们得到教导,自己首先要理解的一个方面是,最终目标并不是为了根除我们的情绪,要允许自己现在有情绪,不要对自己那么苛刻,给自己时间。
慢慢去做到,在认知与实效性的层面上“转念”。最终,当通往验收成果的阶段,也涉及两个层面:觉悟者的心理层面和生理层面。在此菩提道上,透过慈悲心的修炼,我们趋向了觉悟者的生理层面;透过智慧的修习,我们了悟觉悟者的心理或是认知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