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允炆伏诛!燕王进京(6K大章,及50万字感言)(1 / 2)

【叮!锁定赋予对象,目前气运仓库共储存三个气运,请宿主选择赋予的气运。】

“气虚体弱。”

【赋予气运中……】

【气运赋予成功!】

……

就在系统提示音刚刚消失的瞬间。

那走火入魔的楚天雍,忽然站在原地,身体摇晃了一下。

就连钟老,也惊愕了起来。

“他……这是怎么了?”

钟老话音未落。

楚天雍弯下腰,一口泛黑的鲜血喷出!

这一下,真气全泄。

那楚天雍的身躯,肉眼可见地萎缩了起来。

只见他一个踉跄,往前走了两步。

脚步虚浮,身体摇晃。

再走两步,便彻底倒在了地上。

七窍流血,一命呜呼。

钟老先是愣了愣,然后看了一眼朱雄英。

最后,走向了院中楚天雍的尸体旁,小心翼翼地探了探他的鼻息……

“死了。”

钟老一脸疑惑地用手指探了探楚天雍的各个经络关节,皱眉道:

“他的躯体,怎么忽然变得如此虚弱了?”

“不像是练武几十年的人,倒像是个先天不足,根本练不了武的人……”

“一瞬间元气大损,煞气侵体,心脏爆裂而亡。”

“这古法也太诡异了吧?”

说着。

钟老看向了朱雄英。

朱雄英面不改色,对钟老道:

“许是他练的古法,还未练到家,亦或是走火入魔之后,身体承受不住了。”

钟老没有在这个楚天雍的身上浪费太多时间,只是出手封了其几处大穴,以防其诈尸。

虽然人已经死透了,但楚天雍所练的武功着实邪门,就连钟老也看不懂这功法的路数。

小心为上,总是好的。

坤宁宫外。

喊杀声逐渐小了下去。

数十个禁卫军,在姜颌的带领之下,满身是血地退了进来。

“看来,宫门是守不住了,”朱雄英看到这样的局面,说道,“不过姜颌能带着人面对十倍的敌人还守到现在,已然是不容易。”

钟老手执木剑,道:

“殿下,有老夫在,你不用担心。”

“对面已经没什么高手了,没有人可以近我们身的。”

与此同时。

宫门外,传来了一个熟悉的笑声。

朱允炆身着盔甲,在四名禁军的护卫下,慢慢地跨入了坤宁宫。

他第一时间没看向朱雄英和钟老这边,而是看向了身负重伤的姜颌。

只见他拔出腰间佩剑,指着姜颌,喊道:

“姜颌!”

“我的人已经完全包围住了坤宁宫,你还不束手就擒!”

“你剩下的这点人,又有什么用?”

姜颌看着他,眼神厌恶地往地上啐了一口:

“呸!你这个大逆不道之人,竟敢逼宫造反?”

“今日本统领奉陛下之命,死守坤宁宫!”

“你若想进去,除非从我的尸体上踏过去!”

朱允炆眯起眼睛,一脸轻蔑地看着姜颌,冷笑道:

“你一小小千户,也敢污蔑我皇长孙?”

“你们伙同锦衣卫,为了扶持朱允熥,围禁皇城,挟持皇帝,意谋不轨……本皇长孙带领禁卫前来清君侧,倒要被你反咬一口?”

“我劝你尽早投降,还可以留你一个全尸!”

朱允炆的话,可谓是图穷匕见了。

他就是要将谋害帝王的罪名,安插到朱允熥、锦衣卫和不是他手下实力的禁卫军的头上。

这样,只要事成。

他便可以一箭三雕,一下子清算京城内所有眼中钉。

可惜。

朱允炆千算万算,没有想到。

一个令他意想不到的人,正站在他的面前。

朱雄英见此,心中了然,一步跨出,大声喝道:

“朱允炆,你好大的胆子!”

“你口口声声说朱允熥让锦衣卫和禁军造反,那锦衣卫呢?”

夜色下,由于相距甚远,朱允炆并没能看清朱雄英的脸庞,只是继续叫嚣道:

“你不正是那犯上作乱的锦衣卫吗?”

“现在被我撞见了,开始胡言乱语了?”

说着。

朱允炆像是才反应过来似的,眉头一皱,怒道:

“你这小小锦衣卫,也敢直呼我的名讳?”

“我乃是当今皇长孙!名字岂是你可以随便叫的?!”

朱雄英看所有人都看向了自己,又向前走了一步。

这一步,正好走出宫檐,走到了月光之下。

银色的亮光照映在他的脸庞上,将他的容貌从黑夜中显现了出来。

“朱允炆,你好好看看……我是谁?”

朱雄英已经不准备继续隐瞒自己的身份了。

此时公布自己的身份,时机正好。

听到这人又一次叫出自己的名字,朱允炆气得七窍生烟,他对身边的侍卫吼道:

“去!给我将那家伙宰……”

话未说完。

正好看清了朱雄英的脸,剩下的话便噎在了嗓子里。

这是一张他极为熟悉,这么多年来想到就会做噩梦的脸。

“不,不可能!”

朱允炆连连摇头,眼神慌乱无比。

他怎么也没想到,竟然会在此时此地,见到那个人。

朱允炆深植内心的恐惧,让他一瞬间甚至忘记了自己正在做什么,产生了想要扭头就跑的冲动。

他对于朱雄英,更多的恐惧,而非憎恨。

就在朱允炆向后退了半步的时候。

他身边的侍卫敏锐地察觉到了朱允炆的胆怯,连忙拉住了他的手道:

“殿下!我们行此事,可没有退路的啊!”

这一句话,就惊醒了朱允炆。

是啊。

他都做到这一步了,怎么可能还有退路?

于是。

朱允炆咬了咬牙,继续停留在了原地。

谁知,朱雄英又是向前走来,慢慢走下石阶,面对着众人,质问朱允炆道:

“朱允炆,我现在问你,我有没有资格叫你的名字?”

“在我面前,你也敢自称皇长孙?!”

朱允炆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他只能一边摇头,一边道:

“不可能……你已经死了……你怎么会还能回来?”

“一定是假的,你一定是冒充的朱雄英!”

此话一出。

在场所有人立即倒吸一口冷气。

朱雄英?

那位传说中被行刺身亡,又被皇帝下令全国寻找的皇长孙?

他真的还没死?!

朱雄英冷冷一笑,道:

“我可没说我是朱雄英。”

“我只是让你睁大眼睛好好看看,我是谁!”

“现在你自己承认了我是,又怎么能算我冒充?”

说完这番话的时候,朱雄英正好走到了姜颌的身后。

只见姜颌满脸震惊地回过头来,看向朱雄英,惊愕道:

“你……您真是皇长孙殿下?”

朱雄英看了他一眼,然后点头道:

“我是朱雄英。”

这下。

不论是姜颌的手下,还是朱允炆的手下,全都愣在了原地。

姜颌不愧是守卫坤宁宫多年的老统领了,马上就反应了过来,举起沾满血的刀,对着对面的禁卫军们大喝道:

“皇室嫡长孙在此,可见朱允炆的确就是犯上作乱,逼宫行逆之人!”

“对面的人听好了!你们听从统领之命,本是无奈……可如今皇长孙殿下就在你们的面前,再助纣为虐,谁也救不了你们了!”

“若还不知悔改,你们……和你们的族人,将全部被清算诛灭!”

这话,意在攻心。

虽然率领这些禁卫军的统领,肯定是归降于朱允炆了。

但这些士兵,可不一定心都在朱允炆那儿!

本来他们行事,也就是遵统领之命,再加上有所谓的皇室长孙坐镇,才会如此。

现在真正的皇长孙朱雄英出现在了他们的面前,或多或少必定会动摇其中一部分人的军心。

眼见于此。

身藏在众兵士后的黄子澄,也躲不住了。

他拨开面前的侍卫,对着己方士卒们大喊:

“此人并非皇长孙!”

“他只是和以前的皇长孙殿下长相相似罢了!”

“就是此人,伙同锦衣卫、姜颌,意图谋反,谋朝篡位!他根本就没有皇室的血统!”

“我们来到此地,就是帮殿下清君侧的!休要中了他蛊惑人心的手段!”

“若是我们失败了,大明朝廷就要被这伙居心叵测的人给窃去了!”

黄子澄一番话,慷慨激昂。

听起来就好像真的是至忠之臣的肺腑之言。

他也没打算和朱雄英辩驳什么。

只要将水搅浑,到时两边打起来,就算是真的朱元璋出面了,也阻止不了如此乱的局面了。

况且。

黄子澄早已在暗中备好了神射手,只要朱元璋或马皇后敢出面,定让他们一命呜呼!

反正局面混乱至此,谁也不知道到底是谁下的黑手!

行大事者,就要心够狠!

随着朱允炆的人逐渐缩小了包围圈。

朱雄英、姜颌等人,被逼到了殿门之外。

石阶上,还能战斗的己方侍卫,也只剩下十几人了。

而对面的人数,依然是源源不断地冲入坤宁宫内来。

如今的局面。

只要对面最后一次冲击过来,剩下这些人,根本抵挡不住!

就在朱雄英和钟老提剑准备冲出之时。

坤宁宫主殿殿门,被人从里推开。

朱元璋负手而立,出现在了众人的面前。

这位身材魁伟的老皇帝,一双龙目,厉视四方。

虽容貌垂暮,但精气神丝毫不减当年。

他,依旧是那个睥睨天下,傲视群雄的千古帝王!

在见到朱元璋的同时。

朱雄英内心一阵惊乱,心道:

“不好!”

还没等他反应过来。

只听“嗖嗖”几声。

有四枚淬毒冷箭,从四个不同的方向,向着这位老皇帝射来!

朱雄英反应不及,只能用剑挑开了其中两枚。

还好。

钟老依旧在场。

而且他也不会对朱元璋见死不救。

“乒、乒!”

两声过后。

钟老将另外两支冷箭也全部挑开。

虽一开门就被人行刺。

但朱元璋看起来丝毫不慌。

他十分欣慰地看了一眼朱雄英,接着对钟老点了点头。

最后。

目光落在了石阶下,朱允炆的脸上。

此时。

朱允炆的脸色,比月光还要惨白。

他不敢直视自己的亲爷爷,只觉得内心无尽羞愧。

还是黄子澄比较沉得住气,知道朱允炆一旦崩溃,那他们全都要玩完。

连忙用手顶了顶朱允炆,压低声音道:

“殿下!”

“现在已经不得后悔了!”

“你若想做天下之主,就不该惧怕任何人!”

黄子澄的话,让朱允炆暂时稳住了心神。

但他知道,自己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朱元璋那样,只用眼神和气场,就能压制众生的。

朱元璋开口了。

他看着朱允炆的方向,一字一句地问道:

“朱允炆,黄子澄!”

“你们胆子不小……”

“咱问你们,你们打着清君侧的名号,包围坤宁宫……清的是谁?难道是咱和皇后吗?!”

黄子澄此刻脸色变得极为难看。

本来他都谋算好了,只要朱元璋一出现,必然会被射杀。

为了确保朱元璋一命呜呼,他安排了四个弩箭手,还都在箭上淬了毒。

就算是朱元璋身边有楚天雍这样的高手寸步不离地跟着,也绝对能出其不意地得手成功!

谁知,朱元璋身边那两人,竟然真的可以保护得他毫发未损。

实在是失策!

朱允炆则是被朱元璋一句话问得哑口无言,根本不敢回话。

见朱允炆这样。

黄子澄连忙站出,对朱元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