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这也是感谢我在一定程度上过目不忘,因而我还记得一些能对应上的细节。
只是,我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进行比对。我不过是暂时得到了一些许可,不可能一直待在史馆里。
况且,这一生,我也不是做这些事情的人。上一世,我倒是做过这方面的工作。
我其实是很喜欢对比史书进行这种事情,可是我毕竟已经不是史官了,我没有资格再做这些事了。
因而,也只能放在我的脑子深处,这一生可能都碰不得了。
毕竟,我的策略是明哲保身,为此我愿意付出一些代价。但是,我也知道了一些相较隐秘的事情,这便足够了。
关于文成公主,在李世民的子嗣中根本没有记载,仿佛就是突然间出现的,自然不是李世民的亲生女儿。
但这也不重要了。她为了国家远嫁他乡,也算为国牺牲,自然是配得上公主这一称呼的。
再者,文成公主为吐蕃带去的东西,也是非常值得纪念的,不论对于吐蕃还是大唐,都是如此。文化这个东西,往往需要人来传播。
显而易见,跟李显类似,李世民也不是随便乱认了一个女儿,他还是在这其中进行了挑选,或者在送过去之前进行了培养。
而金城公主嫁过去了之后,吐蕃与唐朝的关系便自然而然地重归于好。传回来的消息自然是尺带珠丹很宠爱金城公主。
至于具体情况是怎么样的,吐蕃的状况,大唐也不可能全然知晓,也便只能就此作罢了。
我虽然感到些许惋惜,并且同情这个女孩子,但是我却不能做些什么。但是,安乐公主做了,这也让我对她表示了敬佩。
她这次,一举抬高了武将们的地位,尤其是参与后突厥和吐蕃作战的将领们。不论输赢,将领们都获得了奖励。
将领们自然是非常地开心,而且这件事从明面上也没有任何一点的问题。但是,安乐公主给的实在太过于大方。
因而,便有文官表示不满,毕竟文官和武将经常性地不对付。而那些带头反对的,也正是极力倡议将金城公主送去吐蕃的那群人。
利用这个机会,安乐公主将那一批文官,都赶出了朝堂。也不是全部,也没有免职,只是让他们在各种地方为官而已。
也是到了这个时候,我才彻底地确定,她会成为一个好的皇太女。而这时候,她也慢慢地开始接受正式的继承人课程。
我仿佛已经看到了,那个由她带领着的大唐。但我更清楚的是,作为皇太女的她或许还能容得下我,但是作为皇帝,这是不可能的。
然而,那也是之后的事情了。现在的时间,还是刚刚通过金城公主与吐蕃和亲的时候。
自此之后,唐朝的边境,也彻底地稳定下来。除了外部之外,内部也有很多工作需要做。
而这也是我比较擅长的一个方面。我在朝堂上做了很多年的事情,我非常清楚,怎么做对这个王朝是好的。
在这之后,我经常劝说中宗,大量设置昭文馆学士,广召当朝词学之臣,多次赐宴游乐,赋诗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