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可惜的是,武则天的武周,在后世,往往归并在了盛世大唐中。原因是,这个盛世大唐已经足够繁华了。
我可不想让后世人怀疑,我可能是个穿越者。并不是因为我本身这个穿越者的身份,而是我并不想历史记载上让上官婉儿背上穿越者之名。
上官婉儿,本身便足够优秀,反而会因为穿越者这样的名号,沾惹上一些不太好的名声。
不论是否有穿越的因素,凭上官婉儿的才华,她也已经足够走上高位了。这也是我在使用后世方法时颇为谨慎的原因。
我在乎的是史书上的那些字迹。我希望那些史官可以给我以公正的评价,如此后世的人们才能更加真实客观地认识我这个人。
再加上,古代人习惯于非常大的毛笔字,然我的笔记自然是袖珍字体。不少大臣都可能有隐藏的视力问题,更不可能看得出来。
现在是神龙元年正月,也就是公元705年,武则天病笃,在迎仙宫卧床不起,只有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侍侧。
宰相张柬之、崔玄暐与大臣敬晖、桓彦范、袁恕己等,交结禁军统领李多祚,佯称二张谋反。
这是我之前写的一些内容。旁边我稍微画了一个简略版的宫中地图。把我之前选定好的路线都一一标注了出来。
同时,我在另一边的纸上写了在这次政变中有太平公主参与的事情。如果实在不行,我起码得想办法把太平公主从这件事情中脱出去。
在这么一次大型活动中,我能保住的,可能也就只有太平公主这么一个人了。就连我自己,如果武则天想要反抗,我也难以脱身。
而接下来,我便在那些主要大臣旁边把那些次要的角色加了上去,他们虽然参与得并不多,但说不清
然而,不知为何,我却总觉得好像少了个人。可是,究竟是少了谁,我又一时半会地想不起来。
于是,我在旁边的位置空了一大块。与此同时,我也意识到,看来我注定得再写一次。
希望我下一次只需要写这么一个名字就足够了。虽然我自己也清楚,这不太可能。
张柬之没过多久便推荐杨元琰担任羽林将军,共同筹划政变。我这时才幡然醒悟,原来差的就是这么一个人。
原来,张柬之早年在外地担任刺史时,曾与荆州长史杨元琰一同泛舟,谈起武周的乱象,两人相互约定:“他日你我得志,当彼此相助,同图匡复。”
只是这个人前不久才刚刚回来,我居然忘了这件事。这个人物本身好像并不那么重要,然也有可能带来一些不可测的因素。
但是,改那么一个字,杨玄琰,也不是一个重要的人物,但却是杨贵妃杨玉环的父亲,虽然英年早逝。
虽然说,杨元琰刚刚加入,但他毕竟是张柬之介绍的人。看来,前段时间,张柬之做的不少事,都是为了拉杨元琰入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