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对神秘宇宙一直保持着好奇,自上古时期,自第一个抬头仰望星空的智人。
长久的一段时间,人类只能通过肉眼进行天文观测。为了满足人类对无垠星空的小小好奇,天文学家们一直尝试创制能够进行更加细致天文观测的仪器,如经纬仪、浑仪、纪限仪、天体仪、象限仪等。它们像是人类在探索星空的路径上踩出的一个个脚印。
1608年,荷兰的眼镜制造商汉斯·利普希发明了第一台望远镜。
伽利略是第一个将望远镜用于天文观测的人。1609年,在距荷兰不远的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听闻汉斯·利普希的发明,于是他就自行研制了指向的星空的天文望远镜,因此他被称为“观测天文学之父”。从此天文学由肉眼观天时代进入了望远镜时代。
不久之后,望远镜以及西方的天文学知识经由耶稣会传教士传入中国,明朝天启六年(1626年),李祖白与传教士汤若望撰写《远镜说》一书,介绍了伽利略的天文发现、望远镜的原理及制作方法和一些西方天文学知识。
再之后,徐光启在华夏大地制造了一架折射式望远镜,他利用望远镜观察过日食、月食及五星。在他所撰《新法算书》载有“大抵古测稍粗,又以目所见为准,则更粗。今测较古其精十倍,又用远镜为准,其精百倍”。
而我们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些人类文明历程中微小的角落。
时间是崇祯六年,徐光启终于有时间回顾一生的颠沛流离,他这一生大起大落,20岁就中进士,辗转bj、天津、上海多地,一生研究术法计算、农学、天文星象,也曾保家卫国、也曾不惜得罪阉党权贵。也许是自己年事已高,他常常会想起自己的老朋友利玛窦,如今的自己也和他一样信仰天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