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蔡邕的智慧(1 / 2)

俩人一前一后走进大堂时,蔡琰闻声从侧门而入。

“见过父亲。”

“见过陈公子。”

陈丰看她规规矩矩的向自己行礼,还真有点不习惯,于是偷偷对她挤眉弄眼起来。

蔡琰余光看他搞怪的样子,想笑但父亲就在对面,实在忍得有些难受。

“琰儿来的正好。”蔡邕对女儿点了点头,走到主位坐下,指着陈丰道:“这小子想让你教百姓识字,你跟他说说自己的想法!”

蔡邕还就不信了,自己教出来的女儿会喜欢这种抛头露面的事!

蔡琰听到自己父亲的话,眼中闪过一丝憧憬。

她走过最远的路就是从洛阳到济南国,沿途虽然有些辛苦,但却第一次感受到自由的感觉!

可从小受到的教育让她说不出口,只能歉意的看着陈丰道:“妾身女儿之身,怎能为男子之师,于礼不和。”

陈丰已经看到了她眼中的光彩,先对蔡琰笑了笑,才看着上面得意的老头问道:“不知伯喈先生,能否告知小子,到底是哪个圣人说的礼,威力这么大!”

“琰儿你先下去吧,为父今天就让这小子知道,什么叫知识渊博!”

蔡琰对父亲一礼后就向侧门走去,但她有段时间没见陈丰了,于是就躲在门后偷看。

听说玄德公每天都带着他处理政务,看起来是比前段日子清瘦了很多。

“小子,你才多大就想藐视圣人定下的规矩,这无异于和天下士族对抗。”

蔡邕的话让陈丰不屑的撇了撇嘴,心中暗道早晚的事。

“自古以来,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天地之大义也!”

“若按你小子的所作所为,岂不是阴阳颠倒,主次不分?”

陈丰没听过他说的这句话,但大致意思听得明白,“敢问先生,这句话是哪位圣人所言?”

先问清楚,咱才好跟他辩论!

看到陈丰询问自己,蔡邕露出得意的神情道:“此乃群经之首,易经所载。”

“哦,文王说的啊,他也没有封圣吧。伯喈先生对这句话有自己的理解吗?”

蔡邕愣住,半天才道:“文王至今,此言意思显而易见,何须再解?”

“是文王亲自告知先生的?”

“你......此言简单明白,你不得乱言!”

陈丰笑了,“先生所谓的解释不过是前人的解读,周公制礼,只是为稳定天下秩序。”

“男主外,女主内是分工不同,而不是为了限制女子!”

蔡邕眉头间皱起个疙瘩,他实在不知道身为男子的陈丰,为什么要说出这种大逆不道的话。

“你说的不也只是自己的臆想,文王定下的规矩历经百年,期间多少圣人、大儒都没有异议,可见其并无错漏。”

“尚书有云: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女子就该老实呆在家里,抛头露面成何体统?”

“伯喈先生,我只是说女子可以有自己的事业,并不是说要以女子为主,这是两个概念。”

“自古以来也有很多女子做的事不比男子差,让她们有展示自己的机会有什么错?”

“商朝之时,妇好东征西讨,打败了多少方国、小国?女英雄之名到今日都在流传,这不正是巾帼不让须眉的表现?”

“还有战国之时,平定秦国内乱,成为史上第一位太后的芈月。”

“以及和帝时期的邓太后......”

“邓太后专权,又废长立幼,这不是什么好名声!”终于抓到陈丰的漏洞,蔡邕迫不及待的反驳道。

“可我们现在说的是女子应不应该出去做事,邓太后将大汉治理崩溃了?”

“和帝早崩,太后25岁临朝称制,对内帮天下百姓渡过了水旱十年的艰辛日子,对外派兵镇压了西羌之乱,被誉为“兴灭国,继绝世。”

“说难听点,她哪一点做的都比先帝强!”

蔡邕想到汉灵帝的所作所为,一时间竟不知道该说什么。

蔡琰在门后却听得热血沸腾,尤其是那句“巾帼不让须眉!”她都想冲进去为陈丰喝彩。

“再说说咱们大汉第一后,吕皇后......”

大堂只有陈丰在说话,蔡邕不知道该不该反驳他,难道自己女儿也能如这些人一般?

“她废除挟书律,鼓励民间藏书、献书,恢复旧典,不然你们哪有这些书看?”

“伯喈先生是不是该感恩一下吕后?”

“后来为何会有文景之治,那是因为吕后在位时的休养生息之策!”

“太史公对吕后的评价先生可知?”

蔡邕怎么可能不知道,但文姬怎么能与吕后相提并论。

见陈丰不说话,就是盯着自己看,他只能开口道:“政不出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吾说的可对?”

陈丰暗暗送了口气,他仅仅知道司马迁比较肯定吕雉的施政,但具体写了什么就不知道了。